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在不确定中保持自我进化,把困境转化为增值与突破的契机
2025-09-12

夜里两点,小区楼下的快递车还亮着灯。一个年轻的小哥蹲在车门口,手里攥着一瓶温水,不停咳嗽,却还是拿起手机给客户回消息。风吹得纸箱子直打颤,他抬头笑了一下:“没事,快送完了,明天还能多接几单。”那一刻,我忽然意识到,困境不会等你准备好才来,它只会突然扑上来,逼着你给出回应。而人的差别,就在于你是被它拖下去,还是借机往上攀。

这几年,世界的节奏越来越像一盘随时会乱掉的棋。疫情是突如其来的劫,行业动荡是常态,外部的不确定像潮水一样反复冲击。很多人会在朋友圈里说:“没办法啊,这个时代太难了。”话没错,但如果我们把一切都归咎于环境,等于把自己的主动权拱手交出去。资料显示,在2020年之后,全球前500强企业里,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公司选择了在危机中加大投入,而不是收缩防御,他们的平均增长率,反而超过了危机前的两倍。外部的乱,并不是所有人退缩的理由,它也可能是少数人超车的机会。

我认识的老刘是广告行业的一名策划经理。公司因为预算紧缩,项目一砍再砍,他整整三个月没拿到提成。刚开始,他天天抱怨环境不行,跟同事喝酒时反复念叨一句话:“这不是我的错。”可他也清楚,再这么下去,只能等着被动失业。后来他逼自己做了一个小实验,每天早上提前一小时起来,不去刷新闻,而是强迫自己用英文看一篇国外广告案例。三个月后,他总结出一个全新的创意方向,直接帮公司拿下了一个跨境电商客户。老板拍着他肩膀说:“老刘,亏得有你。”他告诉我:“我没变聪明,只是决定别再被环境牵着走。”

这并非个例,在各行各业都屡见不鲜。上海封控期间,有人每天在家打游戏打到深夜,有人则像刘润一样坚持一万字写作,七天完成十万字的书稿。看似都是在同一座城市里困住的人,实际已经走向了完全不同的轨迹。表面上是同样的封闭,实际上是选择不同,造就了人生的分水岭。

困境里的反差,更容易照见人的心性。有人靠抱怨度日,有人靠增值突围。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“归因模式”,外部归因的人容易失去控制感,内部归因的人更容易找到行动路径。美国心理学家马丁·塞利格曼曾经在实验中发现,把失败归结为外因的人,更容易陷入“习得性无助”,一旦遇到类似情境,干脆放弃尝试。而那些愿意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的人,即便第一次没做好,也会在返工里获得改进。

朋友小赵就是典型的返工派。疫情期间,他决定学编程,跟着网课写代码。结果第一次交作业时,全是报错,他气得把电脑合上,差点放弃。但冷静下来,他还是重头再学,每天多做一个小练习。三个月后,他不仅能写出完整的程序,还顺利接了一个远程兼职。那天他看着到账的第一笔报酬,笑着说:“这钱不是买到的,是熬出来的。”失败不是终点,它只是让你确认路该怎么修。

在与老同事的对话中,我听过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的话:“你知道吗,不确定就是未来的常态。”这句话听上去冷,但却有温度。因为它提醒我们,真正的安全感,不在于环境一成不变,而在于你是否有足够的心理免疫力、价值免疫力和机体免疫力。心理免疫力,是在风雨里还能稳住心,告诉自己困难是机会。价值免疫力,是让自己随时有能力拿得出手,不会轻易被淘汰。机体免疫力,则是保证身体能支撑你走得长远。

那天,老张看起来有些憔悴,却说了这样一句话:“我这辈子见过太多公司起落,能留下的,往往是那些不光熬得住,还肯练内功的人。”表面上是对公司说的,其实也是对我们每个人说的。

有一次我去参加一个创业者的闭门会,一个年轻创始人站出来分享,他的公司在疫情中差点倒闭。资金链断裂,客户退单,他连续十几天几乎没睡觉。可他没把责任推给环境,而是每天拉着团队开短会,找出能缩减的开销,重新梳理客户关系。他说:“那段日子,我每天告诉自己,只要团队没散,一切都还有机会。”半年后,公司奇迹般地扭转,拿到了新一轮融资。责任与解释的现场,让人明白一句老话:真正的背书,不在嘴上,而在行动里。

正如《庄子》里说的:“哀莫大于心死,而人死亦次之。”困境可怕,但比困境更可怕的,是你先在心里投降。如果我们允许自己沉溺在“疫情心态”里,不用心,不努力,永远在抱怨外部,那才是最危险的地方。

机会,永远藏在变化里。困境不是大山,困境更像风。山不过来,我就过去;风不合适,我就调帆。外部的不确定,我们无法掌控,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调整自己的步伐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