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原来安全感,从来不在外面
2025-09-12

夜里十二点,小区的灯几乎都灭了,只有楼下便利店的霓虹牌还在闪。小伙子提着空空的袋子站在门口,手机余额只剩下二百多块,卡里更不敢点开。他看着微信上同事发的消息:“公司裁员名单出来了,你没在第一批。”短短几个字,却让他心里更慌。因为他知道,不在第一批,不代表不会在第二批。那一刻,他忽然想起了白天和母亲的通话,母亲说家里老房子屋顶又漏了,修一修至少要一万块。他沉默着,没有回话。街口的风吹过来,吹得他有点发冷。他突然明白了一个真相:外部的风雨随时可能袭来,真正能让人安心的,只有自己心里那份底气。

我认识一个在疫情封控时被困在上海的朋友,三十天的居家让她几乎崩溃。起初她每天刷手机,焦虑物资抢不到,发朋友圈抱怨。但到了第十天,她忽然换了一个办法,把所有的空箱子摞在阳台,拿笔记本记下每天吃什么、剩多少。她说,这样做没让物资变多,但心里的慌乱少了一半。后来,她还学会了和楼里的人互换食物:有人多了米,她多了蛋,几句话,换来的是互相的踏实。三十天后,她告诉我:“安全感不是别人给的,而是你在不确定里能不能建立起秩序。”

资料显示,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2021年的一份报告里指出,全球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受到冲击最严重的群体,并不是最穷或最富的人,而是那些缺乏缓冲机制的中间层。他们对未来的不安感,往往来自两个缺口:没有足够的储备,也没有稳定的心理秩序。这句话我读完后久久难忘。因为这不仅仅是数据里的冷冰冰结论,它其实就藏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里。

那天,我去探望一位老同学。他曾经在互联网公司做产品经理,风光一时。疫情那年,他房贷、车贷、孩子的学费三重压在身上,结果公司缩编,他被迫离开。刚开始,他拼命投简历,夜里两三点还在写自我介绍。可是两个月过去,没一封回复。家里气氛越来越僵,孩子放学回家都不敢开口要零食。他的太太忍不住说:“要不先别找互联网了,做点别的?”他沉默很久,反问了一句:“我除了这个,还能干什么?”那一刻,他看起来像突然老了十岁。

他后来跟我说,他真正的崩溃,不是因为没工作,而是因为觉得自己什么都不会,没底气。好在,他试着每天做一件小事来重建秩序:早晨跑三公里,晚上写一段复盘。跑步的时候他能感觉到自己的呼吸,复盘的时候能看到自己还在成长。半年后,他找到了一份薪水不算高的工作,但他说,那段时间让他懂了:真正的安全感,不在于职位和收入,而在于你能不能在混乱里稳住自己。

我们都太习惯向外索取安全感。有人靠银行存款,有人靠感情承诺,有人靠公司平台。但这些东西一旦动摇,就像把房子建在沙滩上,浪一打就没了。表面上,你握着的好像是保护伞,实际上,它可能随时被风吹走。

在与一位心理咨询师的对话中,他说过一句话让我印象极深:“人的安全感有两种来源,一种是外部的控制感,一种是内部的可恢复力。前者靠环境,后者靠自己。”这句话的意思很简单——我们无法阻止风暴,但我们可以训练自己修复的能力。比如,把钱分成三份,日常、应急、长期,哪怕每月只存下一点,也是在给未来的自己留一条退路。比如,学会在情绪涌上来时,先写下来,而不是立刻爆发,这样就给了自己冷静的空间。

有时候,小实验比大道理更能让人感到踏实。我认识一个朋友,他每天早上规定自己只能看十分钟新闻,然后立刻去写当天要做的三件事。他说,这个动作看似简单,但让他在混乱的世界里,有了一点点掌控感。另一个朋友则坚持在冰箱里永远放一瓶水、一份备用的速食,他说,不是为了真的能解决饥荒,而是心理上告诉自己:即便断供,我也不会立刻没东西吃。

当然,并不是每一次尝试都能成功。我自己就有过一次失败的返工。那段时间我逼着自己每天写两千字复盘,结果一周后整个人崩溃,写得痛苦不堪。后来我才明白,过度要求反而会让人掉进新的焦虑。我重新调整,把目标换成每天写三句话就好。慢慢地,三句话变成十句话,十句话又延伸成一页纸。这种修复是可持续的,不会让人因为失败而更加自责。

这并非个例,在很多领域都能看到类似的路径。哈佛商学院曾研究过企业在危机中的生存力,结论是:存活下来的公司,并不是现金最多的,而是能快速调整节奏、修复结构的。这其实和个人一样。真正能走远的人,不是永远顺利的,而是能在受伤后修复、在低谷里恢复的人。

我想起一件小事。那天我在超市买菜,收银台前一位阿姨卡里的余额不足,差了二十块钱。她愣在原地,脸色很难堪。后面排队的一个年轻人默默扫了二十块,说:“阿姨,您先拿回去吧。”阿姨愣了一下,忽然眼眶红了,不停地说谢谢。那一瞬间,我意识到,安全感也来自人与人之间的价值循环。不是单向的施与,而是互相成就的流动。那个年轻人可能并不富裕,但他创造了一个温暖的闭环,让两个陌生人都感到心安。

最残酷的真相,其实并不复杂。世界随时会有意外,没人能保证你不会被波及。金钱、健康、关系、平台,任何一个支柱都有可能突然断裂。真正能让你安心的,不是外界的稳固,而是你能否未雨绸缪、自我修复,并在困境中依然和别人建立起价值的循环。这样一来,哪怕风暴再猛烈,你也能撑住。

正如《庄子》里说的:“安时而处顺,哀乐不能入也。”心若安定,外界的起伏就不再那么致命。也许我们永远无法彻底避免不安,但我们可以在一次次修复和循环里,学会和世界和解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