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悲观正在吞噬你的人生
2025-09-12

那天是一个阴雨的清晨,窗外的路空荡荡,偶尔有几声急促的汽车鸣笛,显得格外刺耳。小M坐在家里的书桌前,手边的烟灰缸已经堆满了烟蒂,他盯着屏幕发呆,手机的提示音一遍又一遍响起,却始终没有伸手去接。就在一个月前,他还是创业公司里被寄予厚望的技术总监,带领团队改造系统,意气风发。可一通电话把这一切切断,公司撑不下去了,他的努力、激情、希望在三天之内归零。那天他沉默不语,妻子看着他,眼神里满是担忧,怕他一时冲动做出无法挽回的事。

这样的故事在上海那段被封控的日子里,并不少见。疫情带来的不只是健康上的威胁,更是情绪上的余震。无数人被困在家里,心情像被罩在玻璃罩下,缺氧、沉闷、焦躁。病毒固然危险,但更快扩散的,是悲观的情绪。街坊的微信群里,不停转发的小道消息,一条比一条阴沉;朋友圈里有人彻夜刷屏,字里行间全是无力感;有人干脆放任自己,昼夜颠倒,像是跟时间宣战,却不知是在消耗自己的意志。

这种后遗症,名字叫做悲观。它看不见摸不着,却能把一个原本有干劲的人,拖进泥潭。资料显示,世界卫生组织在2021年发布的报告中提到,疫情以来全球焦虑和抑郁的发生率增加了25%,这不仅仅是心理层面的困境,还会反过来影响一个人对生活的掌控力。一个陷入悲观的人,常常更难做出有效行动,更容易在机会到来时因怀疑而错过。

有人选择躺平,也有人逆势而生。朋友P总就是另一种样子。疫情刚开始,他的公司也被迫停摆,二十几个员工的薪水每月就是三十万,他几度夜不能寐。可当一个老员工打来电话,坚定地说“您指个方向,我们拼命去干”,那一刻他意识到自己不能倒下。他迅速决定把公司的经验沉淀下来,推出新媒体课程。三周内,他带着团队连夜打磨课程内容,从录制、剪辑到上线,每一步都亲力亲为。结果课程一上线就卖出了两千多份,带来四百万的营收。那段时间,他也曾动过念头要裁员,但正是因为没有轻易放弃,他和团队熬过了最难的关口。

同样是困境,一个选择抱怨,一个选择行动,结果天差地别。巴尔扎克说过:“苦难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,对弱者是万丈深渊。”小M的沉默和P总的爆发,恰好印证了这句话。表面上,他们面对的是同样的疫情,实际上,他们面对的是内心对待苦难的态度。

再往远处看,历史中也不乏这样的例子。维克托·弗兰克尔在二战集中营的经历,是许多人反复提及的案例。他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里失去了父母、妻子和兄弟,几乎一无所有。但他在那样的黑暗中,依旧选择挺直腰杆,努力寻找意义。他在书中写道:“一个人几乎可以忍受任何生活方式,只要他知道为什么而活。”这本《活出生命的意义》后来成为无数受困者的精神支撑。弗兰克尔证明了,真正决定生存与否的,并不仅仅是身体的强弱,而是内心是否仍然有希望,有意义可循。

现实生活中的刘畊宏,也是一个近在眼前的例子。他在演艺圈摸爬滚打多年,一直不温不火。但疫情封控期间,他没有选择抱怨自己的不顺,而是用最简单的方式,在家带人健身。镜头里的他,和妻子一同跳操,汗水顺着额头流下,语气却总是轻快。他的粉丝数在短短一个月内从一百万飙升到五千万。有人说这是运气,但细看才会发现,这背后是他长期积累的专业,是他始终没有放弃的坚持,更是他在困境中选择释放正能量的勇气。

我们不得不承认,疫情给社会、企业和个体带来的冲击是真实的。裁员、降薪、停摆、焦虑,每一个词都刺痛人心。但更可怕的,不是这些外部的困境,而是内心的自我瓦解。当一个人开始相信“无论做什么都没有用”,开始习惯性抱怨却不再尝试行动,那才是真正的危机。

很多人问,如何才能避免陷入这种后遗症?我想有三个方向。其一是保持独立思考。悲观的情绪往往来源于盲目跟风,微信群和朋友圈里充斥的信息,大多未经证实,却能迅速放大焦虑。一个小动作是,每天限制自己只在固定的时间段看新闻,比如早上和傍晚各十五分钟,其他时间一律不看疫情推送。有人试过,刚开始觉得难受,手总是想点开,但坚持几天后,焦虑感明显下降。这就是一个简单的节能实验,让大脑从信息过载里抽离出来。

其二是寻找意义。哪怕是在困境中,也要找到一件值得投入的小事。有人选择在家写日记,把每天的心情和思考记录下来,渐渐发现自己并非毫无收获。有人选择在厨房里学会做一道新菜,把家人的笑声当成动力。这些小小的意义,会在不经意间汇聚成继续走下去的力量。弗兰克尔说过,意义并不是外界给予的,而是自己赋予的。

其三是积极行动。心理学研究显示,哪怕是每天十分钟的运动,都能显著降低抑郁情绪。一个读者分享过他的失败尝试:他决定每天跑五公里,坚持一周后腿疼得厉害,只能放弃。后来他改成每天十分钟的快走,再慢慢延长时间,这才逐渐把运动变成习惯。这个返工的过程,恰恰说明积极行动不是一蹴而就,而是允许试错、允许调整的。

在这一切之上,还有一个不可或缺的支点,那就是责任。无论是对家庭、对团队还是对自己,责任都是推动人走出悲观的动力。P总之所以没有裁员,是因为他知道背后是一群家庭。刘畊宏之所以爆红,是因为他愿意承担为大众传递健康的责任。责任让人不至于沉溺在个人的无力感中,而是把注意力转向更大的目标。

疫情迟早会过去,但心态的后遗症若不及时调整,会伴随更久。真正可怕的不是病毒,而是那种丧失能动性的悲观心态。一个人如果能在困境中依旧保持独立思考,依旧努力寻找意义,依旧选择积极行动,那么无论环境如何,他都不会被彻底击倒。

正如陀思妥耶夫斯基写下的那句话:“我只担心一件事,我怕我配不上自己所受的苦难。”这句话像一面镜子,让我们在抱怨之前,先问问自己:我是否尽力了?我是否尝试过用行动去回应命运?

也许答案不会立刻出现,但愿我们都能在困境中,仍然看到夜空的星光。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