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真正优秀的人,从不过这四种人生
2025-09-12

凌晨两点,北京东三环的灯火还亮着。出租车司机老李靠在方向盘上打了个盹,醒来时手机跳出一条短视频推送:有人抱怨生活太苦,想辞职回老家。他盯着那句话看了很久,叹了口气,嘴里喃喃:“人生到底该怎么过,才不算白来一趟呢?”

这个问题,从咖啡馆里加班到深夜的年轻人,到乡镇里日复一日的工人,再到像老李这样的城市摆渡人,几乎人人都问过。答案五花八门,但有些路,走过的人告诉我们——不值得。

有趣的灵魂,总能把枯燥的日子点亮。王小波当年在云南插队,推几百斤猪粪上山,累得胆汁都要吐出来,却还能调侃“幸好猪没思想,不然看见人拼命推它们的粪,会笑死”。这种反差就是力量:环境再糟,他依旧能用幽默找到出口。相比之下,身边也有人,一边刷短视频一边感慨“生活真没意思”,第二天还是照旧抱怨,像被困在没有色彩的荒漠里。资料显示,长期感到无趣和缺乏生活目标的人,抑郁风险比普通人高出近两倍。原来有趣并不是锦上添花,而是一种生存力。

可惜很多人没意识到,无趣不是环境造成的,而是态度。就像那天在公司食堂,同事小吴端着清汤挂面,笑着给自己加了一句口号:“吃的是面,熬的是诗意。”桌边几个年轻人听了都笑,说她会自嘲才不至于苦。这就是转化力。生活难免重复,能在重复里酿出滋味,才算真正懂得活。

另一种常见的困境,是盲从。小刘刚入职时,什么都听部门老大安排,别人说哪个行业火,他就一股脑往那边冲。结果干了三年,换了四个方向,简历看上去热闹,却找不到一条清晰的主线。他在酒桌上叹气:“我也想有主见,可怕选错路。”在与导师对话时,导师却说:“怕错,就是最大的错。你总跟着别人走,路再宽也不会是你的。”这句话让他红了眼。

心理学研究早就指出,长期缺乏自主选择的人,会比独立决策的人更焦虑。原因很简单:把主动权交给别人,看似安全,实则不堪一击。一旦外界撤走支持,你就像没了骨架的风筝,随风乱飘。要改掉盲从,其实有一个小实验:每天给自己一个“五分钟独处”,不看手机,不听建议,单纯问一句,“今天什么选择真的是我想要的?”这动作微不足道,却能慢慢训练肌肉,让你在关键时刻握住方向盘。

反观那些真正有主见的人,常常不是因为他们天生聪明,而是敢于试错。朋友阿敏当年决定辞掉稳定的国企工作,去深圳创业。家里人劝她“女孩子还是安稳点”,她咬咬牙,坚持了。第一年赔光积蓄,她差点返工。但那次返工并没有让她退缩,而是逼她重新规划,砍掉冗余业务。两年后,她的公司才真正站稳。她说:“返工很痛,但比起盲从,至少是我自己选的痛。”

与盲从一样可怕的,是放纵。年轻人常说“趁着年轻多熬夜,多喝几杯酒”,可身体账本从来不会宽容。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,2022年中国超重和肥胖的成年人比例已超过50%,背后就是放纵饮食和作息的代价。

朋友小强是典型例子。二十多岁的时候,他是公司里“夜猫子战神”,连续通宵写方案,第二天还能满脸兴奋。可到了三十岁,胃病、脂肪肝接踵而来。那天在医院候诊室,他无奈地说:“真以为身体是无限透支卡,结果利息比高利贷还狠。”医生摇摇头,只留下一句冷冰冰的提醒:“身体不是给你消耗的,是给你用来生活的。”

想要避免这种结局,最简单的小实验就是:今晚十一点,把手机放到另一个房间,哪怕失眠,也别伸手去刷。你会发现,第二天醒来精神完全不同。这不是鸡汤,而是生理规律。自律带来的回报,总是要比放纵更长久。

比无趣、盲从、放纵更具杀伤力的,是悲观和抱怨。小陈在朋友圈几乎每天都在发负能量,“公司坑”“生活难”“朋友靠不住”。时间久了,点赞越来越少,连最亲近的同事都开始躲着他。他不解地问:“我只是说实话,为什么大家不愿意听?”在与心理咨询师对话中,咨询师告诉他:“抱怨并不等于解决问题,它只是把你困在问题里。”这句话让他沉默了很久。

美剧《This is us》里有一句台词:“要学会把生活给你的最酸的柠檬,酿成一杯甜的柠檬汁。”看似鸡汤,却是硬道理。抱怨改变不了任何现状,只会让人际关系和个人心态双重受损。真正的乐观,不是自欺欺人,而是承认苦涩后,依然选择动手去做点什么。

这四种人生表面不同,却有一个共同点:都把主动权拱手让出。无趣,是让环境决定心情;盲从,是让别人决定方向;放纵,是让欲望决定节奏;悲观,是让情绪决定结局。

而真正值得过的人生,从来不是完美无缺,而是握在手里的。你可以在苦闷里生出幽默,在选择里坚持自我,在欲望前学会节制,在困境中找到乐观。那一天,你会发现,人生的长度一样,但因为宽度和厚度不同,走出来的轨迹就完全不同。

朋友阿敏在公司成立五周年的庆祝酒会上说过一句话:“优秀的人生,不是靠别人定义,而是靠自己书写。”她举起酒杯,眼神坚定,那一刻所有人都为她鼓掌。

或许我们都该记住:真正优秀的人,从不过那四种人生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