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真正会休息的人,是如何度过假期的?
2025-09-12

假期的最后一晚,朋友圈里常见两类人。
一类抱怨:怎么假期眨眼就过去了,比上班还累。
另一类却神清气爽,像是换了一个人。

为什么同样是放假,有人越休息越疲惫,有人却能整个人升级?

答案藏在一个词里——心流。

心流不是玄学,而是心理学家米哈里在《心流:最优体验心理学》里提出的概念。人在全神贯注、完全沉浸的状态中,会感到忘我、忘时、满足而轻盈。这才是真正的休息。

但现实里,大多数人一到假期,就掉进被动式休闲的陷阱。睡到中午,刷几个小时手机,追完一部剧,胡吃海喝一顿,结果身体更沉重,心更空虚。那不是休息,而是消耗。

休息不是放空,而是主动投入。是用让自己心流涌动的方式,把能量充回来。

在成都,我见过一位出租车司机,假期不开车。他喜欢画水彩,拿着本子在街角一画就是一下午。看他画的时候,整个人安静得像另一个世界的人。他说:“每次画完,整个人都舒展了,开车时都不急躁了。”这就是心流带来的修复力。

读书也是如此。一本好书,不只是知识的输入,更像是低成本的社交。与王阳明、罗素、胡适同桌长谈,把他们的经验和思想,化为自己的见识。心理学研究发现,深度阅读是最容易让人进入心流的活动之一。假期里,静下心读完一本积灰已久的书,得到的放松远胜于无数个短视频。

运动更是最直接的休息。2003年,52岁的王石登上珠峰,他说每次登山归来,整个人像被洗过一遍,轻盈得透明。米哈里的研究也表明,体育运动是心流发生率最高的休闲方式。与其在沙发上躺三天,不如去打一场篮球,跑一圈公园,你会发现疲惫被汗水带走,活力重新回到身体。

爱好更能长久地滋养人。王羲之练书法入了迷,把墨汁当蒜泥蘸馍,吃得满嘴黑还不自知。真正的休息不是逃避日常,而是找到能让自己忘我的爱好。它像暗渠一样,长期给生活输送幸福感。

旅行,如果只是打卡式的“上车睡觉,下车拍照”,回来只会更空。真正的旅行,是去当地人的餐馆坐一坐,学几句陌生的方言,和出租车司机聊一聊,甚至在夜市里蹲下身和小贩讨价还价。你才会感觉,自己真的走进了另一种生活。这样的旅行,才会让人带着意义感回家。

休息的顶级形式,其实是心灵的沟通。苏轼与张怀民夜游承天寺,月光清澈,庭影如水,他们说:“何夜无月?何处无竹柏?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。”真正的休息,是能在静夜里,与亲友深谈,彼此交换灵魂,而不是各自低头刷屏。

更高一级的休息,是亲近自然。BBC曾做过万人研究,结论是:最好的休息方式,是走向大自然。花半小时等一朵花开,听一夜雨打芭蕉,或只是抬头看星空。大自然的节奏,会把你从焦躁的生活里拉出来,让你重新归于平静。

很多人之所以休息无效,是因为怕麻烦。茶要洗壶温杯太麻烦,旅行要规划太麻烦,运动要换衣服太麻烦。于是他们选择最省事的娱乐,却失去了参与的深度。正如一位朋友泡茶时对我说的那句话:“真正热爱生活的人,从不嫌麻烦。”好的休息,恰恰需要你全情参与。

资料显示,过去五十年,人们的休闲时间总体增加,但主观感受却越来越少。因为休息的方式错了。被动的休闲带来的是虚假的放松,主动的休闲才带来真正的恢复。

休息的终极价值,不是让你什么都不做,而是让你重新拥有能量与创造力。假期,不是逃避的时间,而是人生的增值期。

会休息的人,把假期变成一次心灵的生长;不会休息的人,把假期过成了新的消耗。

真正的分水岭,在于你敢不敢投入,愿不愿意麻烦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