俞敏洪:关于自我管理,给你6点建议
2025-09-12
那天深夜,办公室的灯已经灭了大半,窗外的路灯在雨里发出昏黄的光。一个年轻人仍然趴在工位前,他的眼睛盯着屏幕,却什么都没看进去。他说:“我好像在原地打转,努力了很多年,还是看不到自己想要的样子。”那句话像钉子一样敲进我的耳朵。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时刻吧,拼命往前冲,却始终觉得走不出泥潭。问题并不总在于不够努力,而是没把自己的人生变成一个完整的系统。
资料显示,哈佛商业评论早在2010年的一份报告里就指出:真正能在职业生涯中保持持续成长的人,往往不是智商最高、情商最好,而是最懂自我管理的人。而自我管理,不是零散的技巧拼凑,而是一种闭环思维。
那天我和他聊了很久。窗外雨点一阵急一阵,他一边叹气一边抠着指甲。我问他:“你最近一次清晰地设定目标是什么时候?”他愣了很久,说:“可能是高考吧。”这就是关键。没有目标的人生,就像在黑暗隧道里摸索。没有出口的光,你怎么知道脚步是否走在对的方向?
目标是一切的起点,但光有目标还不够。很多人立过新年计划,写满了小本子,结果三天热度就散了。真正让目标生效的,是能不断从结果里找到激励的过程。我曾经坚持写文章,每天早起一小时。最初没有人看,连我自己都怀疑是不是在浪费时间。但当第一篇文章被一千人阅读时,那种被看见的感觉,让我有了继续下去的动力。看见成果,就是给自己打的一针强心剂。
不过,光有激励也容易走偏。人会陷入一种错觉,以为忙碌等于成长。其实,成长的关键是反馈。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在接受采访时说过,他坚持每周写日记,给自己打星。这种复盘习惯,能让努力沉淀为认知,而不是让日子从指缝里白白流走。你今天看似不起眼的一颗星,积累成百上千颗后,就是一张完整的星图,指引你走到更远的地方。
但反馈也有陷阱。有位朋友每周都复盘,写得密密麻麻,却越写越焦虑。问题在于,他只是在自我苛责,没有新输入。缺乏学习,复盘只能把旧错误反复打磨。所以,自我管理的另一个关键,是持续学习。学习不是盲目囤积,而是选择能打破认知边界的东西。201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研究提到,成年人如果每周保持10小时以上的深度学习活动,职业竞争力平均比同龄人高出30%。这不是鸡汤,而是数据告诉你,输入决定了输出的高度。
不过,人不是机器。再强的闭环,如果没有休息,也会断裂。那天深夜,聊到最后,我让那位年轻人做了一个小实验:关掉电脑,走到楼下,哪怕在雨里站上三分钟,感受一下风和湿气。他照做了。回来时,他说:“好像头脑清醒了一些。”这就是休息的意义。心理学家卡普兰在“注意力恢复理论”里写道:当人置身于自然环境时,大脑的认知资源能得到恢复。换句话说,放空不是浪费时间,而是给飞轮加油。
自我管理不是一套死规矩,而是一个闭环的系统。目标给方向,激励提供燃料,反馈形成循环,学习不断升级,休息完成重启。缺了其中任何一环,人生的飞轮都可能停下。
有一次,我在讲课时问学生:“你们希望十年后过什么样的生活?”大多数人回答模糊,比如“有钱”“自由”。可当我追问“具体到一个画面是什么?”他们沉默了。没有画面,目标就会空洞。没有空洞的目标,就谈不上持续激励。
在与一位创业者的对话中,他说:“我最大的转折点,不是拿到第一笔投资,而是学会了每周总结。”看似小事,却让他清楚看见自己团队的节奏和方向。他补了一句:“复盘让我知道哪些事是该停的。”是的,自我管理不仅是做更多,而是学会删掉不必要的。
反差往往最能说明问题。表面上,很多人以为自律的人是苦行僧,实际上,他们过得更自由。因为他们把人生变成一个系统,不被情绪牵着走,也不被外界绑架。外在的喧嚣,内心却能保持稳定的节奏。
这并非个例。在不同的领域,优秀的人都在用类似的方法。运动员通过训练和恢复形成闭环,作家通过阅读和写作形成闭环,企业家通过目标和复盘形成闭环。规律背后,逻辑都是一致的。
或许,你今天就可以做一个小动作:给自己写下一周的目标,再在周末的晚上,给自己打一颗星。哪怕只是一颗星,也算是给人生加了一个刻度。不要怕失败。如果漏掉了一周,那就返工,从下一周开始继续。人生的闭环不是一笔画成的,而是不断试错与修正的过程。
有朋友评价过一个同事,说:“他身上有种安心的力量,因为你能感受到他自我管理得很好。”这种力量,不是表面的从容,而是内在的稳定。就像古语说的,“虚室生白,吉祥止止”。当内心清明,外在的风雨就不再可怕。
人生的复杂,往往源于我们没有形成闭环。方向不明,动力不足,反馈缺失,学习停滞,休息缺位,任何一环缺口,都会让努力白费。真正的自我管理,不是多做,而是让所有环节相互作用,形成一个自我迭代的系统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