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比智商和情商更能决定一个人发展前途的,是“信商”
2025-09-12

凌晨五点半,北京的三环上,公交车第一班刚刚出站。一个年轻的姑娘靠在车窗边,耳机里放着新闻播报,屏幕却在疯狂滑动短视频。她看着“专家预言股市要崩盘”的片段,眉头紧紧皱着,下一秒,又刷到另一个视频在喊“牛市来了”。她一边咬着吸管,一边低声骂了一句:“到底信谁啊?”

这场景并不陌生。地铁上,出租车里,办公室茶水间,人们都在谈论各种消息:房价要跌,美元要涨,AI要取代所有人。越是焦虑,越想抓住一点确定性。可问题是,很多信息一开始就是假的,或者半真半假。你越努力奔跑,就离正确越远。

这种能力,有人叫它“信商”,也就是识别信息真伪的能力。它比智商、情商更能决定一个人的未来。智商不足,可以靠合作补齐;情商不高,可以学习提升;但如果信商低下,从源头就走错路,所有努力都会白费。

一个朋友的经历让我印象深刻。他在疫情期间,疯狂追随一位所谓的“投资大师”,听信微信群里的内部消息,把积蓄全砸进某只号称翻倍的股票。结果三个月不到,跌去一半。他跟我说:“那一刻我才发现,最贵的不是钱,而是我信了错的信息。”他不得不返工,从零开始。

这样的教训,在历史和现实中比比皆是。罗杰·艾尔斯操纵媒体,用“侯赛因”这个符号暗示奥巴马与恐怖主义挂钩,效果立竿见影;科罗纳啤酒因为名字与“新冠”相似,销量大跌;心理学实验里,重复性差的结论却被无数人当成真理传播。这些符号和片段信息,像种子一样落进人心,迅速生根发芽,却未必是真的。

信商的重要性,可以通过一个小实验立即感受。今天,当你看到任何让你情绪被点燃的信息,比如愤怒、恐惧或过度兴奋,不要急着转发或下结论,先问自己一句:“这个消息里,有没有符号在操纵我?有没有情绪在驱动我?”只要多停三秒,你就能少掉进很多坑。

信商不是抽象的,它有方法可循。交叉识别是一种有效手段。比如,看到一则关于“职场95后躺平比例高达70%”的报道,你不要只看一个平台的数据,可以去找国家统计局的就业调查,或者知名咨询公司的职场趋势报告。如果多个渠道指向一致,这个信息可信度才高。

另一个可执行的小动作是做“源头追溯”。比如你刷到有人说“某营养品能延缓衰老”,不要直接买。你可以去查它的背书来源,看看是否有正规医学期刊发表,是否有知名机构认证。如果源头只是“某自媒体博主”或“某不知名协会”,那可信度就大打折扣。

当然,信商的培养离不开体系化认知。就像“地球是圆的”,并非因为我们亲眼看过,而是它与整个物理体系自洽。如果任何一个齿轮错位,整个钟表都无法运转。一个有体系的人,往往不会轻易被碎片化信息带偏。比如,当有人煽动说“明天可能就是世界末日”,你会用概率思维回应:中国人的平均寿命是74岁,从统计上看,大概率你会活到那个范围。体系认知,让你在情绪裹挟中保持冷静。

可现实中,很多人更愿意相信“快餐式的真理”。这也是一次失败实验的体现。某短视频平台曾推过一个“七天练成高手”的课程,结果大多数人七天后只学到皮毛,却以为自己掌握了全貌,反而在实践中频频出错。返工的代价,就是时间和信任。信商的提升,恰恰要求我们敢于怀疑“太快、太轻易”的东西。

外部证据也能提供支点。哈佛大学在2021年的一份追踪报告显示,在面对信息爆炸时,具备筛选与验证习惯的人群,其收入水平和幸福感显著高于盲目接受者。这说明,信商不仅是一种认知能力,更是一种生存力。

在一个研讨会上,一位互联网公司的CEO说过一句话:“我不是靠智商赢的,也不是靠情商,而是靠分辨出哪些信息该信,哪些不该信。”他看起来很平静,却补了一句:“信错一次,可能就没第二次机会了。”这是责任与解释的姿态,一个人愿意把代价说清楚,才更有背书的分量。

信商的核心,不是让我们变得怀疑一切,而是学会在纷繁中找到秩序。是去掉噪音,保留能自洽的、经得起验证的信息。就像一句老话说的,“少即是多”。在这个时代,真正的智慧不是知道多少,而是懂得筛选。

人与人之间的差距,往往不是智商和情商,而是能不能分辨真伪。思维方式决定行动,行动决定结果。普通人沉溺在情绪和符号里,牛人学会利用规律去做选择,真正的高手,则能在信息洪流里保持清明,把信商变成一种本能。

在信息爆炸的时代,信商就是新的生存力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