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如何更好地面对不确定性?做好这4点
2025-09-12

凌晨两点,深圳南山的写字楼灯火未熄。
一个年轻人摊在电脑前,屏幕上是反复修改过的简历。他刚刚刷到公司群里的消息,说本周会有一批裁员。没人知道名单在哪,他只知道自己心里像压了一块巨石,越想要一个“确定”,越睡不着。

其实这不是孤例。过去几年,疫情反复,行业动荡,很多人都活在“不确定”里。你想确定今年能升职,结果却传来裁员;你想确定出国读书,结果航班一再取消;你想确定明天还能按时上班,结果小区突然封控。

人生看似需要“确定”,可它给我们的,往往恰恰相反。

哲学家罗素说过:“对确定性的追求,是人类的本性,也是一种思维的恶习。”
问题就在这儿:我们拼命想要抓住的,偏偏是抓不住的。于是,越抓越慌。

那怎么办?真的只能任由不确定把我们推来推去吗?

答案是:不是靠幻想确定,而是靠自己的准备与修炼。

想想2019年华为被制裁的那一幕。美国宣布芯片禁令,很多人以为华为会像当年的中兴一样被重创。但结果出乎意料:华为的“备胎”瞬间转正,芯片与操作系统顶了上来。为什么?因为他们早在2004年就开始做“极限生存假设”——假如有一天,所有美国的技术都断供,我们该怎么办?

这种假设,听上去很残酷。可正是这种“最坏情况思维”,让他们在黑天鹅来临时,仍有余地。

我们普通人,其实也需要这种练习。试着问自己:如果明天公司裁员,轮到我怎么办?如果账户里的投资突然缩水一半,我怎么办?如果家里顶梁柱病倒,我怎么办?刚开始你可能背后直冒冷汗,但想过之后,你会逼自己去准备备用方案。等到风浪真的来时,你才不会被掀翻。

这就是极限假设的意义。它不是制造焦虑,而是帮你提前找到答案。

说到这里,或许有人会问:那是不是得时刻紧绷,像军备竞赛一样活着?

其实不用。另一层智慧在于——给自己留冗余。

还记得疫情初期的囤货潮吗?有人笑那些抢米面油的人“没必要”,可等真正封控时,家里有余粮的人,心里至少不慌。

经济学上讲冗余效率低,但现实世界不是课堂。巴菲特的公司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账面上有600亿美元现金,这才撑过动荡。对于个人来说,账户里留半年生活费,看似“闲置”,其实是安全感的来源。

一个简单的小实验:今天下班后,打开你的账户,看看如果突然失业,你能撑多久?如果答案不到三个月,那就是提醒:该为自己留点余地了。

冗余不是浪费,而是你抵御不确定的缓冲垫。

当然,光靠存粮存钱不够。你还得有能换取未来的能力。

这让我想起一个朋友。他大学毕业就进了外企市场部,后来行业变动,他被迫转型。他没办法带走旧公司积累的资源,但他靠的是组合起来的“核心竞争力”:学习力、思考力、创造力,再加上长期主义的态度。正是这套组合,让他能从外企转到自媒体,从零写到百万粉丝。

核心竞争力不是单点技能,而是一个难以复制的矩阵。别人也许在某一点超过你,但无法复制你整体的组合。

公开资料显示,小米的核心竞争力不是一项技术,而是“米粉文化+感动人心的产品+铁人三项+投资生态”。这就是组合的威力。对个人同样如此。思考一下:如果你只有一个技能,比如写Excel公式,那很容易被替代;但如果你能结合数据分析、商业理解、沟通能力,就会形成别人难以模仿的护城河。

所以,与其执着于“岗位稳定”,不如打磨一套属于自己的组合力。

不过,外在的准备再多,若内心脆弱,依旧会被击垮。

这一点,在疫情的隔离期体现得尤为明显。有人因为居家两周情绪失控,有人却能在同样环境里坚持健身、写作、学习。差别在哪?在于内心的稳定与弹性。

心理学家维克多·弗兰克尔在集中营里观察到:幸存下来的人,并不都是身体最强壮的,而是那些能与不确定共处的人。他们接受无常,找到意义,因而更坚韧。

我们普通人,也可以通过几个动作来修炼内心。比如规律作息,哪怕环境混乱,也保持固定的节奏;比如观察情绪,而不是控制情绪,把它当成路过的客人,而非和自己绑定的身份;再比如拓展生活的支点,不要把全部安全感压在一件事上,而是分散到家人、朋友、兴趣和成长中。

一个可执行的小动作是:当你觉得焦虑时,不要急着压下去,拿个本子写下这份情绪,看它来自哪里。你会发现,光是写下来,情绪的力量就已经消散了一半。

当然,说起来容易,做起来难。很多人会遇到失败和返工。

比如我有个读者,去年立下目标每天5点起床跑步,坚持了两周就放弃。他觉得自己“不够自律”,心态崩了。我们聊过之后,我让他换一种方式:别盯着“必须5点”,改成“每天完成10分钟活动即可”。结果他慢慢坚持下来,还在过程中发现自己更喜欢晚上练习瑜伽。

这就是返工的意义。不是你没能力,而是你一开始和“确定性”较劲。自律不是绝对时间,而是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。灵活,才是真正的稳定。

说到这里,你会发现一个共通点:不确定不可避免,但我们可以在四个层面做好准备。

极限假设,让你在最坏的情况下也能找到答案。
冗余资源,让你有缓冲,不至于一击即溃。
核心竞争力,让你始终有换取未来的筹码。
内在稳定,让你在风暴中依旧挺得住。

这四点,不是追求外部的“确定”,而是把主动权放回自己手里。

有句话说得好:“风停之后仍是风,雨停之后仍是雨,但你已不是当初的你。”

不确定不会消失,但当你不再执着于幻想“确定”,而是随缘而应,你就会发现,世界没那么可怕。真正的安全感,从来不是外界给的,而是你内心长出的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