放下对确定、不确定的执着,一切迎刃而解,其他是随缘而应
2025-09-12
那天傍晚,地铁里人潮涌动。一个年轻人站在角落里,紧紧攥着手机,屏幕上是公司裁员的传闻。他眉头皱得很深,不停刷新群消息,想要抓住一个明确答案。裁不裁?什么时候裁?会不会轮到自己?他急切地想要一个“确定”。 可手机屏幕始终没有答案。群里议论纷纷,有的说“已经有名单了”,有的说“领导否认了”。越是众说纷纭,他心里越慌乱。
生活里,这样的瞬间并不少。你在等一个体检结果,心里像揣了块石头;你在等一个面试通知,不知道会不会接到电话;你在等一个人回复消息,每一声提示音都让你心头一跳。我们似乎总渴望“确定”,因为确定意味着安全,意味着掌控。但人生的真相恰恰相反——它从来不按你的剧本走。
哲学家罗素说过:“对确定性的追求,是人类的本性,也是一种思维的恶习。” 我们以为“确定”能给自己稳定,殊不知,这种执着本身,才是焦虑与恐惧的根源。
越想要抓住,越发现无处着力。就像握沙,握得越紧,流失得越快。
有人说人生最大的智慧,是学会放下对“确定”和“不确定”的执着。听起来虚,但细细想想,其实很实在。
想想疫情三年的日子。超市货架被一扫空的那几天,朋友圈里充满了焦虑。有人囤货到家里走不动路,有人半夜排队买药,有人甚至买了几箱从没吃过的奇怪罐头。可过了一阵子,那些囤在角落的东西慢慢过期,真正留下的是什么?不是存货本身,而是心态的改变。很多人突然意识到,生活本就无常,没必要对“未来会怎样”抱着死死的执念。
你越想“万无一失”,越会把自己困在失控感里。你越想把每一步都算得清清楚楚,越会发现计划赶不上变化。
所以有人说,“人生到最后,比拼的不是谁准备得更周全,而是谁能放下得更彻底。”
这并不是要我们消极,而是换一个视角。
古人讲“随缘”,不是要你听天由命,而是提醒你:别和无常较劲。
唐代高僧慧能说过一句话:“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。”我们以为生活要靠“确定性”来保证安全,其实“安全”不是来自确定,而是来自内心的安定。
就像一个会游泳的人,不需要水面平静才能安心下水;哪怕风浪再起,他也能随波而动,凭借呼吸和姿势浮起来。而一个不会游泳的人,就算把泳池水冻住,也未必敢下去。真正的安全感,从来不是外部的“确定”,而是你放下执着后产生的自在。
有个朋友的故事让我印象很深。
他在互联网大厂工作,每天担心裁员。2022年末,部门调整,他熬了几个通宵准备材料,想用成绩证明自己不可替代。但最后,名单上依然有他。那天他坐在工位上,手指敲着桌子,心里反复冒出一个问题:“为什么是我?我明明做了这么多准备。”
过了几个月,他换了一家公司,收入和职位甚至更好。回头看,他说:“那时候我执着于‘不能被裁’,觉得那是灾难。可真经历了,才明白,裁员不是确定的结局,只是其中一种路径。你非要盯着‘不确定’,才会痛苦。放下执着,反而看见新的路。”
他的这句话,我记了下来:“不是环境逼你,而是你被自己心里的执着困住。”
心理学家维克多·弗兰克尔在《活出意义来》里讲过一个实验:
一群被困集中营的人,有的绝望到自尽,有的却在最残酷的环境中坚持下来。区别在哪?并不在于他们是否清楚地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,而在于他们有没有能力与“不确定”共处。能与之共处的人,把不确定当作存在的一部分,而不是敌人。
我们普通人,其实也在经历类似的训练。
你计划一场旅行,结果航班临时取消;你想在职场稳定下来,结果行业突遇寒潮;你想维系一段感情,结果对方突然离开。每一次,你都以为“确定”会给你庇护,但现实告诉你:唯一确定的,就是“不确定”。
那怎么办?唯有放下对它的执着。
有人或许会反驳:放下执着,那不就是听天由命吗?不。放下不是放弃,而是不再强求。
举个小实验,你可以今天就做:
找一件你正在焦虑的事,比如等待一个结果。问自己:如果我执着于它,能不能改变结果?如果不能,那我能改变什么?你会发现,答案往往只有一件:改变自己的态度。
再举个例子。你原本计划明年出国留学,但政策变化让申请变得不确定。你有两个选择:要么日日焦虑,骂政策、骂环境;要么放下执着,告诉自己——去不了就换另一条路,读网课也行,先工作也行。你一旦转念,整个身心的负担就轻了。
这就是“随缘而应”的含义。不是你不努力,而是努力之后,接受结果的不可控,不再用“确定”绑架自己。
这种心态,其实在东方哲学里早就有。
《庄子》里说:“以道观之,物无贵贱。” 庄子常讲“逍遥游”,那种自由自在,不是外部条件完全如意,而是内心不执着于“非要怎样”。
佛家讲“因缘和合”,事情的发生有其因缘,结果如何,并非人力可控。你能做的是播种、浇水、除草,但能不能开花,不必执着。开花是缘,不开也是缘。
现代管理学里也有类似观点。纳西姆·塔勒布提出“反脆弱”时说,面对不确定,与其追求脆弱的稳定,不如学会利用波动成长。换句话说,就是别死抓“确定”,而要与“不确定”共舞。
生活中其实有很多小练习,可以帮我们训练这种心态。
比如每天给自己留一段“无计划时间”,不安排、不确定,看自己能否自在相处。刚开始可能会焦虑,觉得浪费,但慢慢你会发现,这段时间里反而冒出了灵感,或者只是单纯地安静下来。
比如面对变化,先别急着下定论。给自己三天观察期,允许“不知道”,让心里的波动先过去,再决定要不要行动。这三天,就是你和执念拉开的距离。
再比如,尝试用一句话安慰自己:“事情本无确定,我不必强求。”反复念几次,你会感觉胸口的紧绷松了一些。
这些都不是消极,而是训练你把执念放下。
有人问我:“那如果我完全放下了,还会不会努力?”
会的。只不过你努力的出发点变了。以前,你努力是为了抓住确定;现在,你努力是因为喜欢这件事,愿意去做,至于结果,不必执着。
这时候,你的心态就从“必须赢”变成“我尽力”。奇怪的是,当你不再紧紧抓着,反而更容易进入心流,把事情做到极致。
就像竹子,台风来了,大树可能被连根拔起,竹子却只是弯下来,风过之后又直了。竹子不是不坚强,而是它没有和风暴硬碰硬。它放下了执着,于是能在不确定中安然无恙。
作家村上春树说过:“风停之后仍是风,雨停之后仍是雨,但你已不是当初的你。”
我们谁都改变不了世界的无常,却能改变自己对“确定与不确定”的执着。你不必追求绝对的掌控,也不必害怕未知的波动。真正的智慧,是在有限的人生里,随缘而应。
就像那句话:“花开有时,花落亦有时。”你看见了开,也接受了落。这样的人生,才自在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