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白鹿原》与陈忠实:没有特别幸运,请先特别努力
2025-09-12
夜里读到一句话,我愣了很久:没有特别幸运,请先特别努力。短短八个字,却像针一样扎进人心。很多人以为命运的门,会在某个瞬间突然打开,其实大多数时候,它只是默默盯着你——你是不是真的配得上那道光。
陈忠实一生,就是最好的注脚。1942年,他出生在西安附近的一个小村子。村里人识字不多,算账靠手指,日子全系在那片土地上。冬天冷风呼啸,屋里常常连顿饱饭都没有。幼年的他,看着父亲的叹息,心里暗暗发誓:我这一辈子,不能像祖辈一样困在土地里。
他唯一的路,就是学习。破旧木箱里翻出来的书,昏黄煤油灯下的字迹,成了他最亲密的伙伴。凭着苦学,他考进了重点中学。可当他穿着打满补丁的粗布棉衣,和城市孩子站在同一间教室时,自卑像石头一样压着胸口。物质上差距太大,他只能在学习上拉开距离。于是,别人休息,他读书;别人玩耍,他背诵。他明白,书本之外,他没有第二条路。
20岁那年,他迎来人生第一次重大打击。高考时,他明明擅长写记叙,却鬼使神差选择了议论文。作文没写完,得了零分。一直名列前茅的他,彻底落榜。那一年,饥荒让高校缩招,他连一点补救的机会都没有。希望之门在眼前关上,梦想一夜间坍塌。
他成了村里人口中的“教训”。人们摇头说:“你看,读书有啥用?陈家娃读了十几年,最后还不是回家种地。”他只能当上一名民办教师,白天上课,晚上写作。多少次,他站在白鹿原上,望着远处的山,心里翻腾:我该往哪走?
就在别人眼里,他一生已被钉死在原上的时候,他在墙上写下八个字:不问收获,但问耕耘。他开始用文字拓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。煤油灯下,他常常写到天亮,甚至烧焦头发也不自知。写作不挣钱,妻子埋怨他没用,家里甚至连孩子的尿布都换不起。可他没有停下。他知道,真正的出路,不在抱怨,而在坚持。
1965年,他的第一篇散文《夜过流沙河》登上《西安晚报》。那一刻,他第一次感到,文字可以托起自己走出困境。之后,他不断发表作品,从散文到小说,从地方刊物到全国舞台。十几年的蛰伏,他一步步积累起属于自己的底气。
然而,他并不满足。成名之后,他反而感到空虚。他说:“我要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。”于是,他背着铺盖卷,回到白鹿原老屋,孤注一掷,开始创作一部真正的大作品。他查阅历史资料,研究心理学、美学,学习长篇结构。妻子劝他放弃,他与妻子约定:如果书写不成,就去养鸡。
这一写,就是四年。白天写,夜里写,靠一只炉火、一把蒲扇,熬过千多个日夜。1991年冬夜,《白鹿原》完稿。他点了一根烟,煮了一碗面,四年来最从容的一碗。书中人物的悲欢离合,仿佛都在那碗面里落下。
《白鹿原》出版后,迅速震动全国。有人称之为“一代奇书”,有人把它与巴尔扎克、斯坦达尔并列。1997年,他凭此书获茅盾文学奖,成为当之无愧的文坛巨匠。从偏僻村庄走出的关中汉子,用几十年的苦功,写下了属于中国文学的高峰。
他的一生告诉我们,所谓命运的偏爱,不过是长年累月努力后的结果。没有特别幸运,请先特别努力。
细想,我们常常误以为失败是终点,其实它只是另一条路的入口。陈忠实高考落榜,没能进大学,可他走进了更长的文字之路。命运不是偏心,它只是在考验:你到底愿不愿意坚持?
朋友曾评价他:“他不是幸运的人,但他是敢拼到最后的人。”这句话,像一面镜子照向我们。多少人输在“等”,等机会,等运气;而真正改变命运的人,靠的是“做”,是一次又一次不被看好的坚持。
人生的真相从不复杂:出身可以卑微,但你不能放弃学习;道路可以坎坷,但你不能失去斗志。那些看似不可能跨越的苦难,只要你肯下功夫,总会在某一天,化作你脚下的阶梯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