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如何发现一个20岁时就值得投资的人
2025-09-12

深夜的咖啡馆,灯光昏黄,一个二十岁出头的男孩低头敲击键盘。他的屏幕上不是游戏,也不是追剧,而是一堆密密麻麻的代码。他看起来很普通,穿着一件洗得有些泛白的T恤,耳机里循环播放的是节奏强烈的电子乐。但如果你仔细看,会发现他的眼神里有一种专注的热度,像是随时能点燃的火。他并不是在完成谁布置的作业,而是自发搭建一个还未成形的产品雏形。没有导师督促,没有绩点压力,他却能一连几个小时沉浸其中,忘记时间。这一刻,他和身边还在刷短视频、玩游戏的同龄人,已经拉开了距离。

在和他聊天时,他突然抬头问:“你觉得人类和AI之间最大的交互瓶颈在哪里?”这是一个二十岁的年轻人,在深夜里随口提出的问题。你可能会觉得他天真,或者幼稚,但在这个问题背后,藏着一种被称为“结构外生长力”的能力。那是一种不靠外部任务驱动,而是自己给自己设定目标、不断迭代的力量。

这种力量,往往决定了一个人能不能在未来走出常规轨道,走到属于自己的路径。

我曾在一次投资人聚会上,听到一个数据。资料显示,全球知名独角兽企业创始人的平均创业年龄是27岁,但他们的关键探索期,大多发生在18到22岁之间。那几年,他们不是在积累履历,而是在默默试错、打磨、记录,甚至是一个人孤军奋战。表面上毫不起眼,实际上正在为未来积累燃料。

为什么有的人二十岁就值得投资?因为他们身上出现了几个显著的特质。

有一次,我遇见一位清华辍学的男生。那天在咖啡馆里,他背着一个旧双肩包,手机屏幕碎了一角。他几乎不怎么寒暄,前二十分钟都没抬头看我。直到我谈到某个前沿领域的应用,他才猛地抬起眼睛,接连抛出几个追问。他的冷漠不是傲慢,而是对时间的极度珍惜。后来,他坚持做的方向,确实在几年后拿到了亿元级别的融资。他并不依赖传统路径,而是靠自己生长出来的力量。

在与他的对话中,他说:“我知道现在的路不被理解,但如果不试,我会一直遗憾。”那一刻,我突然意识到,这种“敢忍受孤独”的特质,比任何一纸名校简历更珍贵。

这并非个例,在浙大、在普通二本、甚至在职业学院,我都见过类似的年轻人。他们不依赖课堂,也不热衷社交场合。他们的好奇心密度极高,会因为一个想法连续查资料到凌晨,会为了测试一个产品原型连续熬夜。和多数成年人不同,他们的探索不带功利性,不是为了加简历,也不是为了博眼球。他们就是单纯地想解决问题,哪怕没人看懂。

有时候,他们甚至显得有点“愚蠢”。比如不懂止损,不会投机,拒绝走捷径。但正是这种“轴”,让他们能在关键阶段选择一件事,连续做十年,甚至二十年。太聪明的人往往什么都能做,却什么都做不深。而这种“笨”,反而成了穿透的力量。

在某次小范围的读书会上,一位老师提到荀子的一句话:“不积跬步,无以至千里。”我看着角落里那个安静做笔记的女孩,她不是来刷存在感的,而是认真在一旁整理笔记本,把每一次讨论的核心都归纳出来。后来,我才知道她在家里默默练习产品设计,已经完成了三版原型。她的同龄人还在为考研焦虑,而她已经在为未来三年的创业打基础。

当然,他们也会失败,也会返工。比如一个曾经打算做教育应用的年轻人,产品推到一半,发现市场完全打不开。他沮丧到想彻底放弃。但三个月后,他却把之前的失败记录整理成了十几页文档,写下了自己对市场判断的错误,以及下一次要怎么验证。那次返工,反而成了他成长曲线的拐点。他说:“失败不是归零,而是叠加。”这句话,后来被他贴在工作室的墙上。

能靠信息差,就让AI去抓;需要价值取舍,就由人来定;能小试可逆,就先做小实验。这是我反复提醒自己和团队的一句话。而那些二十岁值得投资的年轻人,往往天然就明白这个道理。他们不会轻易押上全部身家,而是习惯于低成本试验,然后迅速反馈、迭代。他们不是盲目的冒险家,而是冷静的探索者。

历史上,这样的例子也很多。泡泡玛特的王宁,大疆的汪滔,喜茶的聂云宸,他们都不是含着金汤匙起步的人。但他们早早具备了结构外生长力:能自我设定目标,能忍受孤独,能持续迭代。哪怕最初不被看好,他们依然坚持走下去,最终让世界看到。

遗憾的是,有些年轻人本来也有火,但在错误的路上耗尽了心力。过早被现实挤压,心里的那团火被掐灭了。这也是为什么,我们更应该在早期给他们鼓励,帮他们少走一些弯路。

朋友评价过一个这样的年轻人:“他看起来冷冷的,其实心里有火。他不需要掌声,需要的是有人相信。”我至今记得这句话。

或许,这正是我们需要去思考的:在你身边,是否也有这样的人?也许他们还没做出成绩,但已经在暗处悄悄生长。不要轻易忽视他们,更不要嘲笑他们的“愚蠢”。因为他们的坚持,可能在未来某一天,改变格局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