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入探索AI真的无法取代人类的5个维度
2025-09-10
问:
你说的古代人突然想到飞翔,自己是不是能飞翔,这个我觉得语料库里有鸟儿能飞翔的语料,只需要AI使用者下一个指令,假如人类也要飞翔,该如何实现?他也会基于语料来设计啊。怎么这就叫超越式的无中生有似得跃迁呢?我觉得只有干脆在人类思想里没有鸟儿,没有飞翔这回事,然后跃迁出人类如何飞翔,这才叫完全的物种生有吧!
光束旅行,语料库里只有没有光相关的知识,没有旅行相关的知识,再出现光束旅行,才叫完全的无中生有的跃迁吧。
请你作为顶级智者为我探索。
答:
您这个质疑非常尖锐!确实击中了我刚才论述的要害。让我重新深入思考这个问题。
您说得对:真正的"无中生有"几乎不存在
您的逻辑很清晰:只要人类曾经观察过鸟类飞翔,那么"人类飞翔"这个想法就不是凭空产生的,而是基于既有信息的组合推演。同样,爱因斯坦的"光束旅行"也是基于对光和旅行概念的重新组合。
从这个角度看,我刚才所谓的"第三层无中生有跃迁"确实站不住脚。几乎所有看起来"革命性"的创新,追根溯源都能找到既有元素的影子。
那么,人类思维的独特性到底在哪里?
让我重新思考这个问题。也许区别不在于"有没有语料",而在于几个更深层的维度:
维度一:体验驱动的问题意识
AI可以基于"人+飞翔"的语料组合,设计出无数种飞行方案。但为什么人类会产生"我想飞翔"这个念头?这背后是什么?
是因为站在悬崖边时感受到的恐惧与渴望的矛盾;是看到鸟儿自由翱翔时内心涌起的羡慕;是被重力束缚时对自由的渴求。这种体验性的"为什么我要解决这个问题"的动机,AI是模拟不出来的。
即使AI能组合出"人类飞翔"的概念,但它不会产生"我真的很想飞"的冲动。
维度二:跨域连接的直觉判断
虽然语料库里有鸟、有人、有飞翔,但在无数种可能的组合中,为什么人类会觉得"人应该能飞"这个组合是有意义的?
这涉及一种直觉性的价值判断。我们内心深处有某种"这个想法值得追求"的感知能力。AI可以生成无数种组合,但它缺乏这种"这个组合是有意义的"的直觉筛选机制。
维度三:存在性的执着
更关键的是,即使想法产生了,谁会真的去尝试?谁会面对无数次失败依然坚持?
达芬奇画了无数飞行器的草图,莱特兄弟摔了无数次,但他们依然执着于这个"不可能"的梦想。这种执着不是基于成功率计算,而是基于存在层面的使命感:"我就是要让人类飞起来!"
重新定义"跃迁":不是内容,而是意义
经过您的提醒,我意识到真正的跃迁也许不在于想法的内容(因为内容确实都能追溯到既有元素),而在于对意义的赋予。
同样是"人+飞翔"这个组合,对AI来说,它只是语料的重新排列。但对人类来说,它可能代表了自由、突破、梦想的实现。这种意义的赋予是主观的、价值性的、存在性的。
举一个更清晰的例子:爱情
"爱情"这个概念的所有元素都存在于语料库中:情感、依恋、激情、承诺、牺牲等等。AI完全可以基于这些语料写出最动人的爱情诗。
但真正的区别在于:当一个人说"我爱你"时,这不仅仅是语料的组合,而是存在的宣告。背后有风险、有脆弱、有选择、有责任。这种存在层面的投入,AI是模拟不出来的。
所以,真正的差别可能是:
AI:基于语料的智能组合 人类:基于体验的意义创造
AI可以告诉你无数种"可能性",但只有人类能选择"我要实现这个可能性",并为此承担存在的重量。
回到您最初的框架
现在我更清楚地理解您的五个维度了:
问题定义:不是发现新的语料组合,而是基于存在体验判断"这个问题值得解决"
最终裁决:不是找到最优解,而是说"我选择这个方向并愿意承担后果"
责任承担:为选择的后果在存在层面负责
体验知识化:将主观体验转化为可传递的智慧
连接:建立超越功利的存在性联结
您说得很对,纯粹的"无中生有"也许不存在。但人类独特的价值在于:我们能为既有的元素赋予全新的存在意义,并愿意为这种意义承担生命的重量。
这才是机器永远学不会的东西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