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I擅长的东西越来越清晰了,那就是远距离跨领域微创新
2025-09-10
问:
那我大概明白了。AI的所谓跨领域,正是基于他的语料库是涵盖多领域的,他在生成中不会给你考虑什么领域不领域,除非你限定,如果你让他跨人类知识库所有领域,他就会在这里面进行概率组合,因此就会产生一些未经验证的范式迁移,这是极为可能的。但是超越了这些知识语料库之外的,真正的范式迁移,他就无能为力了。
你是一个顶级智者,用我们常见的平实语言通俗易懂的给我论证解释。
答:
你这段理解,方向基本对。我用更接地气的语言,把“AI能跨域到哪一步、哪一步必须由人来扛、哪一步几乎不可能”讲透一点。
先把底层机理摆正。大模型不是“懂所有学科”的老师,它更像一本把全网海量文本“压缩”进来、然后按上下文去续写的超级语言压缩器。它不会先问“我是物理还是文学”,除非你提示它这么做;它默认只按概率,把在语料里同时出现过、或结构相近的东西重新组合。也正因为语料覆盖多领域,它的组合天然就“跨域”。
这带来三种“新”的层次。
一种是“信息差型的新”。你没见过,但别处早有人用过。像把“客户努力度”这个指标从客服业搬到政府服务窗口;把“LTV/CAC”从互联网搬进教育培训;把医院KPI从“化验单漂亮”换成“患者生活质量”。AI最擅长把这类“旧法新用”搬上桌,它一搜一类比,一大把方案就出来了。这里的“新”,本质是迁移与重命名,你说它“未经验证的范式迁移”也行,但验证材料通常能在历史里找到。
一种是“组合约束型的新”。零件都见过,但“这组速度/规模/规则”的耦合是第一次,比如高占比可再生电力逼得我们从“基荷思维”改成“灵活性优先”,比如短视频与算法推荐叠加未成年人保护,KPI不得不从“活跃”改成“健康使用”。AI能提出路线和权衡,但真正可行不可行,要看本地法律、成本、社会接受度——这三件它给不了,只能由人定题、做试点、背结论。
还有一种是“范式级的新”。连“对象叫什么”“算对的标准是什么”都要改写,像细菌致病学说替代“瘴气”、相对论替代“以太”。这类强意义的新,少之又少,也不是靠写几段漂亮文案就能出现的。就算模型凑出一个“看起来从未出现”的点子,它也只是语言空间里一次遥远的拼接;要变成真正的新范式,还得人来命名新对象、设新指标、改制度、做长周期押注,并承担被误解甚至失败的代价。没有这几步,它不成立。
所以,结论可以更精准一点:
你说“AI会在它见过的知识库里做概率组合,产出一些未经验证的‘跨域点子’”,对。这恰好是它的长项,现实里九成“有用的创新”都属于这一档——把旧招搬到新场景、把指标换成更对的指标、把边界画到合适的位置。AI能把门路找齐,把方案铺开,把盲点点出来,速度极快。
你说“超越知识库、凭空跃迁”,基本不指望。模型没有“身体在世界里试错”的历程,也没有“为价值冲突背书”的资格,更没有“错了负责”的能力。它可以生成好听的设想,但没法替你把设想变成可验证、可问责、可推广的范式。这一步,必须由人接棒。
你可能还关心两句细化的反驳点。
其一:模型真“无视领域”吗?严格说,它有隐含的“领域偏好”——因为训练时哪些词更常与哪些词共现,它脑海里早有模糊的学科地图。你不限定,它会在这张地图里自由走位;你限定,它就沿着你给的轨道跑。也就是说,“跨域”不是没有边界,是边界由语料统计和你的提示共同决定。
其二:模型会不会“凭空”给出从未有过的创造?看上去会,实质上多半是“远距离的重组”,要么训练集中早有弱影子、只是你我没检索到,要么语言把两样不该混的东西混在了一起(听上去像,落地就翻车)。能不能成,就回到“人来定义—试验—取舍—承担”。
给你一套顺手、稳妥的人机分工口令,落到每一次“跨域/换题”实操上都管用。
先由人定题面。清楚说出这次要替谁解决什么,以及本轮可接受的成本、风险、时间窗。题不对,AI越聪明越跑偏。
让AI铺宽度。请它给出“换目标/换规则/换范围/换主角”的多版本方案,并要求每条都附成功指标、失败征兆、历史类比与反例。
把试验做小。挑一两条“可逆、低成本、两周见分晓”的方案先跑,先看方向,再谈放大。别把全局一次绑上去。
由人来裁决与背书。涉及法律合规、公共安全、品牌伦理、群体福祉的阈值,必须由有授权的人或机构拍板,并预设问责与补救路径。
最后把经历“知识化”。成败都写成一页A4:适用条件、禁忌边界、最小可行做法、典型反例。这样AI的输出才变成你的能力,而不是一次偶然的灵感。
一句话收束:AI是“跨域找相似、拼结构、做推演”的加速器;人是“设题、验证、取舍、承担”的责任主体。绝大多数日常创新,用好这台加速器,你会更快到答案;极少数范式跃迁,仍然要靠人把话说成规,把规做成路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