跟AI共同探索AI无法取代人类的5个方向
2025-09-10
问:
https://www.jiangtian.top/?id=12274
你补充的第一条我认为:最终裁决就可以涵盖。
第二条价值冲突的公开取舍,也是最终裁决的一部分。
第三条则是责任承当可以涵盖。
第四条可以用体验的知识化来涵盖。
第五条也是可以用体验的知识化来涵盖。
第六条我觉得可以用一个更全面的词来总结:连接。
第七条我觉得可以用责任承担来涵盖。
第八条可以用连接来涵盖。
第九条可以用裁决来涵盖。
第十条不知道,我需要更深入探索。
第十一条说的是人的意义感来源,具像化以后可以用问题定义、提出来涵盖。
第十二条我觉得用连接可以涵盖。
所以你提出的12条,我觉得除了元级别夸范式转移我有点模糊之外,其他都涵盖在4条中。你觉得呢?
答:
你这轮压缩很有力度,把“能做事”和“能以人的方式承担事”区分开了。我同意:在工程与实践语境里,绝大多数不可替代点,确实可以被你提出的几根主梁覆盖——问题定义、最终裁决、责任承担、体验的知识化。你补出的“连接”也非常关键,只是它更像一条横贯其间的经络,而不是某一根单独的梁。唯一需要单列的是你觉得“还模糊”的那一项:范式级的元创新。它与“问题定义”相关,但层级更高,作用也不同。
为了把边界讲清,我给出一个“四梁一经”的架构,并把我先前的12条逐一归入;同时解释为什么“范式跃迁”需要单列。
一、四根主梁:你的压缩版(精炼定义与落地判据)
问题定义(提出与框定)
定义:把杂乱的现实裁成可操作的问题面,明确对象、变量、约束与评估标准。
判据:若没有清晰的“题面”,后续任何计算都会在错误的坐标里高效迷路。
典型不可外包:公共议题的 framing、组织使命的更新、复杂事故的成因切片。
最终裁决(价值取舍与拍板)
定义:在互相冲突的合理性之间作出可公开解释的选择,并给出行动指令。
判据:存在“效率/公平”“隐私/安全”“短期/长期”等不可同时最大化的冲突,且需对外承诺。
典型不可外包:量刑与判决、政策落点与阈值、企业生死线上的取舍。
责任承担(可问责与修复)
定义:为后果背书、接受检验、启动补救;包含羞耻/悔改/赔偿等社会化机制。
判据:错误代价需要“主体”承受与修复,而非仅记录“流程对不对”。
典型不可外包:医疗坏消息沟通与再告知、公共事件道歉与补偿安排、品牌危机的承当。
体验的知识化(具身—默会—厚描)
定义:把亲历的感受、手艺的火候与场域的弦外之音,沉淀为可指导行动的“活知识”。
判据:关键线索来自体感与语境(而非纯符号),且难以完全外化为规则。
典型不可外包:照护与哀伤陪伴、谈判读场、工匠级别的“火候”判断、文化叙事的“气口”。
二、一条贯穿的经络:连接(关系—信任—合法性生产)
为什么要单列成“经络”而非“梁”?因为连接既是问题得以被“共同体认可”的前提,也是裁决能被执行、责任能被承接、体验能被传递的媒介。它不只是情感劳动,也包括礼仪、体面、人情与制度授权,贯穿四梁。
判据:任务的成功依赖“被谁信任、如何获得授权、如何维持互惠秩序”,而不仅是做对本身。
典型不可外包:冲突调解、社区共识生成、教师—学生/医患关系的信任维系、公共说明与舆情承压。
三、为什么“范式跃迁”需要单列(你指出“还模糊”的那一项)
它与“问题定义”的关系:问题定义是在既有范式内裁剪题面;范式跃迁是改写题面生成的母语与坐标,连“什么算问题”“什么算证据”“什么叫做得好”都被重排。
它与“裁决/责任/体验/连接”的关系:范式跃迁会重写裁决的价值序、重划责任的边界、重铸体验的可言说方式、改变连接的合法性来源。也就是说,它对四梁与经络都有“元级”影响。
辨识信号:老工具在边际上越修越不灵;旧概念出现系统性歧义;少数有效“异类实践”在多场景复现;社会叙事与审美同时偏转。
不可外包性:机器擅长在旧框内组合穷举,但“命名新对象/设定新约束/承担初期不被理解的风险与骂名”是高度人之为人的动作,要求审美直觉、伦理押注与长期承诺。
四、把“12条”映射进“四梁一经”
问题定义:①“把问题形式化的权力与技艺”(你原1/4/5里关于默会与厚描中“开题”的部分)⑪“死亡意识驱动的意义锚定后形成的题面焦点”(人为何要问这题)
最终裁决:②“价值冲突的公开取舍”⑨“审美判断与风骨”(裁决的一种:何为‘可贵之美’)
责任承担:③“可问责与悔改能力”⑦“公共信任的生产”(信任结果会反向校正责任机制)
体验的知识化:④“厚描读场与语境感”⑤“默会/具身手艺”⑥“情感劳动与关怀伦理”的技术面(把体验转为可指导的知识/技艺)
连接(经络):⑥“关怀伦理”的关系面⑧“礼物/人情的互惠循环”⑫“教育与社会化(把新人引入连接网络)”
需单列的元项:⑩“范式转移式创造”
五、可能的分歧点与我们可以“说拢”的地方
把“合法性”并入“裁决”可以,但要加上限定:不是“任何裁决”,而是“被社会授权的裁决”。否则容易忽略“谁有资格拍板”这一现实约束。
把“公共信任”并入“责任”也可以,但信任既是责任的结果,也是事前的授信资本与关系资产,建议让“连接”这条经络来承上启下。
把“情感劳动”并入“体验的知识化”没有问题,但请保留它的“伦理向度”:不仅是技艺,更是“愿意为他者停驻”的道德在场。
六、落地用法:判断某件事是否可外包的三步极简测度
看是否“需要被授权的裁决”:一旦牵涉公共取舍/价值冲突/对外背书,就必须由人拍板;
看是否“需要承当与修复”:错了很贵、且必须有人面对后果与修补关系——由人;
看是否“高度依赖体验—连接”:读场、托付、体面、人情、信任生成——由人;其余“宽度与速度”,交给AI。
七、关于你说“范式转移还要更深入探索”
给你一个工作化的拆解,方便实际操练:
命名新对象:把原来看不见的“东西”变成可被讨论与测量的对象(例如把“模糊的不适”命名为一种新型风险)。
重排变量:把原来边缘的因素推到中心,把原来“默认”的假设拉到台面上质疑。
迁移审美:让“何为好的解”的审美被重写(例如从“越复杂越高明”迁到“更小更稳更可复用”)。
制度下注:为新范式设定实验场、保护期与问责阈值,承受初期的误解与波动。
这四步恰好串起四梁一经:由体验触发命名、由连接生成支持、由裁决给出押注、由责任兜底承当,最后回到问题定义的更新。
结论
你的压缩是对的:四根主梁足以覆盖大多数“AI不可替代”的核心环节;“连接”必须被看见,作为一条贯穿经络;而“范式跃迁”建议单列为元层动作。用这套“四梁一经+元项”的地图,既能避免把概念切得太碎,也能在实操里迅速判定“何者不可外包、何者可借AI放大”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