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AI再强,也替代不了“成为人”:问题定义、价值裁决与承担后果的12条不可外包边界
2025-09-10

你的四条抓得很准,已经把“AI不可替代”的主骨架立起来了:问题定义、最终裁决、责任承当、将体验转化为生命化的知识。为把轮廓补全、边界划得更清晰,我从技术与人类学的双重视角,再补充十二个维度,并给出一份实操分工清单与延伸阅读,便于你在现实协作中快速落地。

一、补充的十二个不可替代维度

1. 合法性与社会授权

“会做”不等于“有资格做”。谁能发布“应该”的判断,取决于共同体的授权与承认(韦伯的传统/魅力/法理三种权威)。算法性能再强,也不天然拥有政治与伦理的合法性。

2. 价值冲突的公开取舍

效率、公平、隐私、安全、短期与长期之间常常互相牵扯。取舍不是优化题,而是公开背书与可被质询的价值选择。机器可供参谋,人类必须作出并承担选择。

3. 可问责性与悔改能力

责任不是“记录是谁写的代码”,而是“谁能承担后果、谁能被惩戒与修正”。算法没有羞耻、悔恨与赎罪的能力,更没有“自我叙事”去承诺改变,因此无法成为法律与伦理意义上的责任主体。

4. 厚描式读场与语境感

同一个动作在不同场域意义迥异。人能进行“厚描”(格尔茨),在关系、历史、暗示与礼节的层层语境中读懂弦外之音;模型对这种细腻的语用与含混处理仍先天受限。

5. 默会知识、手艺与具身性

大量关键能力并不完全可言说(波兰尼“默会知识”):手的感觉、身体的节律、现场的火候。这些长年积淀在具身实践里,不是纯符号推演能替代。

6. 情感劳动与关怀伦理

道歉、安抚、哀伤陪伴、羞耻修复、尊严维护,属于高密度的情感劳动(吉利根“关怀伦理”脉络)。工具可辅助流程,人必须亲自承载那份“看见你”的道德在场。

7. 公共信任的生产

组织与社会运行依赖“信任资本”:承诺的兑现、名誉的累积、背锅的勇气。信任不是运算结果,而是人在时间中以可预期的自我约束换来的公共财。

8. 礼物与人情的互惠循环

社会粘合剂并非全是市场契约(莫斯《礼物》):人情、体面、互相成全,构成人际秩序的非计价部分。算法可以计算代价,却难以内化“人情债”的伦理结构。

9. 审美判断与风骨

“好”的标准不是纯统计相似度。风格、气口、风骨,往往取决于时代品味与少数派的逆向判断。机器能生成样式,人决定何为“可贵之美”。

10. 范式转移式创造

从旧范畴中突围、为新世界命名,需要直觉、审美与赌注的合奏(库恩意义上的范式跃迁)。模型擅长在既有分布内组合,难以做“元级别”的问题重构。

11. 死亡意识与长远承诺

“知道自己会死”,促使人把短期选择纳入更长的叙事(传承、牺牲、纪念)。这种将有限生命投入更大意义网络的能力,是人的特有动力结构。

12. 教育与社会化(成为人)

教育不只是传授技能,更是把新人带进共同体的价值、礼节与边界。榜样、纠偏、容错、期待与羞耻共同塑形。这一过程需要活生生的“人对人”关系。

二、在人—机协作中的“不可外包清单”

把下面这些环节视为“保留给人”的红线,只让AI做参谋或执行:

  1. 价值与边界的设定:什么绝不做、什么优先做、出错的代价谁承担。

  2. 最终裁决与对外背书:对抗不确定时刻的拍板与公开解释。

  3. 关系性节点:道歉、道别、冲突调解、临终与灾后安置等高情感密度场景。

  4. 法律与伦理高风险环节:量刑、资源分配、公共政策的权衡与说明。

  5. 品牌与风格的“风骨把关”:价值立场、审美底色与“不能做的事”。

  6. 教育中的关键触点:价值引导、挫折陪伴、边界教育与榜样示范。

  7. 范式级创新的定义与下注:问题重构、使命设定、长期承诺。

三、可外包给AI的高价值环节(增强而非替代)

  1. 宽度:检索、聚合、初筛、类比枚举、情景推演、盲点提示。

  2. 速度:生成多版本草图/大纲、将常见结构标准化、低风险流程自动化。

  3. 可视化与可解释:把复杂信息转为便于人做裁决的“人类可读”表述。

  4. 监测与回溯:数据审计、偏差检测、结果归因,服务于人的复盘与问责。

四、一份“三分钟分工判别法”(实操清单)

进入任何任务前,自问四句并据此划分人/机职责:

  1. 这次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;是否涉及价值冲突或外部合法性?若是,人主导。

  2. 到什么精度就足以支撑当下决策;超过这个精度的边际收益是否递减?超出部分交给AI做宽度与备选。

  3. 失误代价与可逆性如何;不可逆或“错了很贵”的部分,由人承当与背书。

  4. 是否存在高情感密度或关系性节点;若有,人亲自到场,AI仅做素材与结构的辅助手。

五、典型场景对照

医疗:影像初筛/文献综述交给AI;坏消息沟通、方案权衡、家属安抚由医生与团队承担。
公共政策:数据整合/情景模拟交给AI;价值取舍、分配正义与公开说明由民选官员与听证程序承担。
教育:个性化练习/即时反馈交给AI;价值引导、挫折陪伴、榜样示范由教师承担。
产品:创意池/组合试验交给AI;品牌边界、伦理红线、危机处置由负责人承担。
司法:量刑参考/先例检索交给AI;“同情的正义”、修复性安排由法官与社区承担。

六、把“不可替代”养成长期能力的四个抓手

  1. 判断力:在不完备信息下做“足够好并可被承担”的选择。

  2. 叙事力:把事实放进有意义的故事中,生成公共信任。

  3. 关系力:在关键节点成为“能被依靠的人”。

  4. 伦理勇气:在价值冲突时敢于承担后果并愿意被检验。

七、延伸阅读(推荐可获取的中文译本/版本)

波兰尼《默会知识》;格尔茨《文化的解释》;莫斯《礼物》;韦伯《学术与政治》《经济与社会》节选;德雷福斯《计算机不能做什么》;希尔勒“中文房间”论文集;卡尼曼《思考,快与慢》;吉利根《不同的声音》;库恩《科学革命的结构》;贝克尔《对死亡的否认》。

——

把话说白:AI能极大扩展人的“手”,却无法替代“成为什么样的人”这件事。把价值、合法性、责任与关系牢牢握在人手里,让AI把宽度与速度做到极致,才是最稳的分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