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我们常常高估自己的重要性?
2025-09-09
有一次团队聚餐,老板随口说:“要是把大家都认为自己对公司的价值加起来,我们这公司怕不是能冲进世界500强了。”
大家哈哈大笑,但笑过之后,有点尴尬。因为这话挺真。
我们都习惯高估自己。
在职场里,一个人完成了一点成绩,就容易觉得“没有我,这事不可能成”。殊不知,在别人眼里,你只是流程里的一环。你走了,项目照样有人接手。
在家庭里,也常见这种心理。父母觉得自己对孩子无可替代,伴侣觉得自己才是家庭的支柱。但很多时候,你可能没你想象的那么重要。孩子照样会长大,伴侣照样会独立,生活照样会往前走。
为什么我们总是高估自己?
一个原因是心理学里的“聚光灯效应”。我们觉得自己的一举一动都被别人盯着,实际上,别人根本没那么在意。你换了发型,可能还等着别人夸一句,但多数人压根没注意。你在朋友圈发了长文,结果只有几个赞,还都是同事礼貌点的。我们以为自己在舞台中央,其实每个人都忙着当自己的主角。
另一个原因是“贡献膨胀”。在团队里,大家都能清晰感知自己的努力,但很难看到别人背后的付出。于是,就觉得自己付出的最多。十个人都这样想,最后贡献率加起来能超过百分之二百。可现实是,很多努力重复了,很多价值被高估了。
还有个更深层的原因:人需要意义感。高估自己,是为了让自己感觉存在更有价值。这没错,但如果走向极端,就会膨胀,甚至轻视别人。
问题是,高估带来的后果并不好。你会失去学习的谦卑,失去合作的耐心,也失去和别人真实相处的平等心。很多矛盾,其实就是从一句话里冒出来的:“我对你那么重要,你怎么能这样对我?”可在对方心里,你的分量没那么重。
真正成熟的人,往往是反过来提醒自己:你没那么重要。你做的事情可能有一点点价值,但不是核心。你消失了,别人会惋惜一阵,但很快就能适应。这个认知听起来冷酷,却能让人更平和。因为你不再把自己看成太阳,而是星空里的一颗普通星。普通,但真实。
当你降低了对自己重要性的幻想,反而能更认真地做好眼前的小事。不是为了证明“没有我不行”,而是承认“我只是一部分”。那一刻,你的心态更轻盈,也更长久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