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吃一次相当于5斤白糖,很多孩子却戒不掉,医生:常吃,是自毁脾胃!
2025-09-09

傍晚六点,市医院儿科走廊的灯很亮。一个女孩捂着肚子弓着腰,脸色发白,母亲一手提着书包一手搀着她往里走。片刻后,值班医生把片子放在灯箱上,语气平静,却让人心里一紧:不是急性阑尾,是长期积食叠加胃肠功能紊乱,脾胃被拖垮了。母亲愣住,嘴里蹦出一句几乎是自我辩解的话:她很懂事,不挑衣服不要玩具,就盯着奶茶,一天一杯,总不至于吧。医生抬了抬眼镜,没有指责,只问了一个更直白的问题:换个角度想,如果把那一杯杯甜味,换算成白糖,你愿意每天端给她吗。

清晨的地铁车厢里,孩子们背着书包,目光粘在屏幕上,手指飞快地划着。有人在课件群里抢答,有人在短视频里哈哈笑,耳机把世界隔绝得干干净净。另一端的体育场空着,塑胶跑道上散落着昨晚风吹来的树叶。课间十分钟不够短视频看一轮,但足够把大脑的兴奋开关点亮;晚自习后的回家路不够放空,却刚好可以再刷几条。没人会在意,注意力被切成碎片后,勉强拼起来的那一块,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。

这几年,父母们对学习的焦虑更显性,教育赛道层层加码,补课名目不断翻新。与此同时,医院里的儿科、内分泌科、心理门诊都很忙。一个不怎么被讨论但清晰可见的趋势,是体质的下滑在往更早的年龄段蔓延。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(2022)》给出一个冷静却刺眼的数字:六到十七岁儿童青少年的超重肥胖率约为百分之十九,也就是说平均五个孩子里有一个体重明显超标。中国睡眠研究会近年的青少年睡眠白皮书同样不乐观,六到十七岁群体中,超过一半的孩子达不到八小时的睡眠时长。再加上一项又一项关于久坐少动的调查,拼图渐渐完整:饮食结构在失衡,睡眠在缩水,运动在被挤出边界,屏幕在延长占用时间。体质这件事,并不是在某一科目上丢了分,而是整张答卷的底分被一起拉低。

有人会把矛头直接指向奶茶。它的确是一个醒目的标签。乳制品的名义、茶的名义、果香与奶香的调和,再加上香精、色素、植脂末、糖浆、果糖,口感柔滑、香气绵长。对成年人尚且如此,更别说对平时很少得到即时奖赏的孩子。你说无糖,其实大多数时候只是“去蔗糖”,并不意味着无热量、无添加与对代谢零负担。甜味对大脑是诚实的,味觉接收到了,胰岛素与饥饿信号也会相应配合。孩子的代谢能力与肝脏解毒路径并不成熟,高频高强度地使用这套系统,不出问题才需要解释。医生在门诊的叙述也朴素:脾胃先累,吸收跟不上,免疫随之受影响,感冒更频繁,专注力更容易涣散;积食成为常态,肚子胀、嗳气、口臭,课堂上坐不住,犯困又焦躁,久之成绩自然受拖累。

要把锅全部扣在某一杯饮料上,也许并不公平。更真实的情境是,一张餐桌和一条时间线共同作用。餐桌上,好看的多、好做的多、好卖的更多,于是重油重盐成为常态,辣得越狠越能“解压”,腌制、熏烤、调味包、复合酱,像彩色铅笔一样让味蕾兴奋;时间线上,作息后移,作业延长,屏幕提前介入,睡前的蓝光把褪黑激素的分泌往后推,第二天再靠甜饮与零食补能,形成一个貌似合理的闭环。对小小的肠胃而言,最难承受的不是某一餐的高热量,而是长期的高负荷与不规则。对正在发育的神经系统而言,最难平衡的不是某一次的晚睡,而是长期缺觉与碎片化刺激交替出现。

越往下看,问题越不像道德选择,更像系统工程。饮食是一条轴,睡眠是一条轴,运动是一条轴,情绪与家庭氛围则是一个贯穿的背景。把任何一个单独拎出来讨论,都容易流于“控糖就好”“跑步就好”的幻觉。把它们放回现实,把镜头对准真实的家庭,我们能听到不同的声音。孩子说,奶茶是我一天里最放松的一刻,不要全拿走。母亲说,我工作忙得很,做饭没有那么多时间,外卖快、省事。父亲说,晚上运动场地紧张,补课更要紧,等周末再说。老师说,课堂上偶尔走神,提醒次数多了,自己也有挫败感。医生说,体重不是短期恐吓的筹码,长期追踪才有意义。每个声音看起来都合理,而谜底藏在它们之间的缝里:谁来协调,怎样权衡,标准如何落地。

我去采访过一位社区儿科医生,她说自己最怕两种极端态度。一种是把孩子的每一次小小不适都归因于“上火”或“受凉”,忽略饮食与作息的底层逻辑;一种是简单粗暴地宣布禁令,仿佛把甜饮、零食、屏幕统统扫地出门,孩子就会自然爱上蔬菜与长跑。经验告诉她,孩子的身体更像一座水库,日积月累地注水与泄洪,决定了关键时刻的稳定性。她给的建议也不花哨,反而近乎无趣:三餐定时,食物多样,颜色尽量来自食材本身;零食不绝对禁止,但要安排时段与总量;周内安排固定的运动窗口,不求强度,重在规律;睡前一小时逐步“关灯”,从明亮屏幕换成柔和活动,让生物钟得以自我校正。听上去像常识,而常识最稀缺的地方,就是执行的连续性。

说到这里,有读者会问:成绩怎么办,时间已经被作业与补课塞满了。一个真实故事也许能提供不同视角。小轩是我朋友的孩子,小学时样样都好,进入初中后,课程难度上去了,安排密度也上去了。母亲不敢松手,几乎把每一个晚上的空档都用在刷题与背诵上。半年过去,卷子上的分数不见起色,体重倒是噌噌往上跳,感冒一场拖两周,咳嗽还没好,数学期中又出岔子。那天夜里,母亲抱着孩子去输液,坐在走廊里看了两小时的天花板。她在手机备忘录里敲下一句话:健康比分数更要紧。第二天开始,家里的作息做了微调,晚饭后强制出去走三十分钟,睡前半小时拉闸,卧室不带手机进门,周末留出一段空白给球场。一个月后,孩子的状态先回来了,眼神亮了,课堂的参与也主动了。分数不是直线上升,但错误更集中,复盘更有效。母亲后来对我说,她没想通复杂的教育学原理,只是愿意承认一点:身体像地基,垮了什么都别谈。

这并非个案。营养学与运动生理学对学习效率的影响有过大量研究,规律的有氧活动可以提高儿童青少年的执行功能,改善前额叶皮层的血流供应;均衡的宏量营养素分配,让血糖曲线更平稳,注意力的波动更小;充足的睡眠优化记忆巩固过程,白天学到的信息才有机会被“固化”。一套看似朴素的逻辑,穿过很多家庭的日常,最后折射到成绩上。也许并非每个孩子都能逆袭到年级前十,但几乎每个孩子都能从更稳定的状态里获益,把山坡上的脚跟踩实一点,再往上踏一步。

有人问到“脾胃”这个传统概念,现代医学在语境上不那么使用,但表达的意思有交叉:消化与吸收是系统工程,胃肠道的菌群、蠕动、酶与激素,承接着每日所吃所喝,同时受到神经系统与睡眠节律的调控。孩子的系统还在建造期,暴露在高糖、高盐、高油、频添加、强刺激的饮食环境中,再配上不稳定的作息,很容易进入一种“外勤忙、内勤乱”的状态。成人有时可以凭借既有的肌肉与代谢储备顶一顶,孩子就没那么多余量。你让一个刚学会骑车的孩子背上背包再冲坡,他很难不摔倒。

说回奶茶。每当有人发狠要“一刀切”,我更愿意建议一个可行的替代方案。甜味的欲望不是罪,它有生理层面的基础,也有心理安慰的功能。更有建设性的做法,是把甜味与陪伴绑定,把零食与仪式绑定,把选择与责任绑定。放学路上这十分钟,让孩子自己挑一次水果,回家后亲手做一杯加牛奶的果昔;周末的甜点由一家人共同完成,食谱上标明糖的用量,烘焙时把分量减一小半,光是搅拌和等待的过程,就足以让“获得”的兴奋变成“参与”的满足。慢慢地,味蕾会被重新训练,心里那根紧绷的弦也会放松一些。不是说再也不喝奶茶,而是让它从日常退居到节日。从高频、无意识、补偿性的摄入,变成低频、有意识、共享性的享用。

运动也一样。不少家长把运动理解成“多一项任务”,于是难免与作业、补课争时间。更实用的想法是,让运动成为“嵌入式”的生活方式。住得不远的就步行上下学,带个简单的跳绳放在书桌一角,刷题间隙起身一组;家里楼下如果有安全的空地,晚饭后一起散步十五分钟,顺带聊一聊今天的开心与不开心;周末挑一种能让孩子感到“我进步了”的项目,不必流汗如雨,哪怕是最基础的慢跑与拉伸,也能在稳定的重复中构建自我效能感。很多时候,孩子要的不是“运动本身”,而是被看见、被陪伴与被肯定的时刻。身体和心会互相喂养。

作息看起来是最难改的环节。课业的安排、补课的节奏、社交的诱惑,像潮水一样把时间往后赶。可以从一个最朴素的动作起步:把睡前的半小时留白。把卧室变成“无屏区”,哪怕开始只是两三天;用柔和的光线和固定的告别仪式告诉身体,今天的忙到此为止;把明天要做的三件事写在一张小卡片上,摆在书桌左上角;躺下以后不急着入睡,做几次深呼吸,把心跳慢慢带下去。生物钟像一只小动物,你温柔地邀请,它就愿意靠近。规律不是靠咬牙,是靠环境设计与情绪安抚。

这个话题如果只停留在操作层面,会显得冷冰冰。把镜头再拉近一点,就能看到那些不那么容易被说出口的东西。很多孩子对甜味的迷恋,是一天辛苦后的慰藉,是被允许的“自我奖励”;很多父母对“快”的偏爱,是对效率的渴求,是怕被同龄人落下的焦虑;很多家庭对运动的忽略,是条件的限制,也是时间被碎片化后的无奈。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现实的困局:每个人都有道理,每个人也都在失去。真正有力量的改变,往往不是一条条禁令,而是一次次细小的重塑,把“值得”的东西插回日常的插座,把“可行”的路径铺成地板砖。

再回到那位在医院走廊里的母亲。住院两天后,孩子的腹痛缓解了,她坐在病房窗边发了条朋友圈,说想明白了一个看似简单的道理:我不能用“让她开心”作为所有选择的挡箭牌。我问她,接下来打算怎么做。她说,不立大旗,先从三件小事开始:家里的饮品先换成自制酸奶与果昔;晚饭后一起走楼下的环道两圈,天气不好就在家跳绳或拉伸;睡前把手机放客厅充电,卧室只留一个小闹钟。她说这三件事看起来不起眼,但她愿意给它们一百天,看看会不会发生变化。一个月后的回访,孩子脸色好了一些,胃口更稳定,早起也不那么痛苦。她笑着说,奶茶也不是绝对禁,考完大题我们一起买一杯,分着喝。这种把握分寸的平衡感,不是书上教的,是日子给的。

有人爱引用名人来佐证健康的重要,我更喜欢一句朴实的话:身体是一切可能性的容器。容器完好,可能性才有地方安放。袁隆平先生谈青少年时,曾强调过一个朴素的排序,成才离不开好身体,这话听上去像常识,却被我们在追赶的路上一次次遗忘。教育不是把孩子推着跑,而是帮他学会可持续地跑。糖与盐、屏幕与跑道、作业与睡眠,不该被放在对立面上。它们可以互相借力,只要我们愿意把选择权从冲动里抽回一点,交给理性,也给情感留出回旋余地。

写到这里,想把视角再扩大一个刻度。把焦点从奶茶移到“甜味”的文化,从重口味移到“刺激”的社会,从缺运动移到“无暇”的城市。我们在高速运转的机器里奔跑,喜欢用更强的味道、更密的作业、更晚的睡眠来与焦虑对抗,仿佛越快越好,越满越安心。可孩子的成长有它自己的节律,像树,像河,像一条耐心的曲线。给他一个可以呼吸的窗,给他一些能感到“我有力量”的时刻,给他一张不必完美但稳定的作息表,很多看似难以改变的坏习惯,会在持续的“好设计”面前,慢慢退潮。

文章的开头是一个病例,结尾愿意留给一个画面。傍晚七点,球场上的灯亮起来了,秋风吹过来比白天凉一点。一个男孩在跑道上慢慢地跑,步子不急不缓,母亲在外圈走着,手里拿着水杯。跑到第三圈的时候,他朝母亲举了举手,意思是我还可以。灯下的影子拉得很长,像是把今天的疲惫从身上拉了出来,也把明天的精神拉了回去。回家的路上,他们路过一家奶茶店。男孩看了一眼又伸头回去,母亲笑,说期中考试结束那天,我们一起喝,半糖少冰,好吗。男孩点点头,脚下的步子更轻快了一些。

愿每个孩子都能在一个看得见的秩序里长大,愿每个家庭都能在不完美的选择里,找到属于自己的稳。把餐桌从花哨拉回朴素,把运动从偶尔拉回规律,把睡眠从可有可无拉回刚性,把甜味从补偿拉回欢喜。健康的边界被慢慢划出来,学习的效率会悄悄回来,自信会在一次次可控的努力里生根。至于成绩,它本就该是这条路上的副产品,而不是牵着每个人走到气喘吁吁的缰绳。

关于名言的注脚也该认真。有一句话常被翻来覆去地引用:“健康的身体是灵魂的客厅,病弱的身体是灵魂的囚笼。”这句话在中文世界流传甚广,常被指向培根。无论确切出处如何,提醒的方向没有偏——身体的状态,决定着灵魂的居所。在孩子身上,这个提醒更要被放大。因为他们拥有的不是今天的分数,而是明天的世界。

当你走到厨房,打开冰箱,拿起或放下那一罐甜饮,关上或点亮那一块屏幕,穿上或脱下那一双运动鞋,决定的从来不只是这一刻的口感和心情。你决定的是一种朝向,一条轨道,一份更漫长的可能。愿我们都学会把这份可能,稳稳交还给孩子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