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真正驱动我们生活的,不是欲望,而是那股生命的动能
2025-09-08

你有没有发现过这样一种奇怪的情况:有些人做事看起来毫不费力,好像根本不是在追求什么目标,而只是顺着一种内在的驱动力在走。比如有人清晨起床去跑步,不是为了减肥,也不是为了在朋友圈晒成绩单,而只是因为身体自然地想动一动;又比如有人在闲暇时拿起画笔,画得投入,却并不打算拿去参赛或售卖,只是觉得这一刻心中有股东西非画出来不可。这种动力,和我们平时常说的“目标导向”截然不同,它并不依附在什么结果上,而像是一股涌动的泉水,源源不断地流淌着。

心理学里有一个与之接近的概念,叫做“内在动机”。它和外在动机不同,外在动机总是和某种目标绑定在一起,比如升职、加薪、考高分;而内在动机却更像是生命自身的一种节奏,是一种“做了就对了”的直觉。我们常常误把这种动能和欲望混淆。欲望是有明确方向的,它希望通过满足来缓解缺口;但生命的动能则更像一种自发的冲动,它没有所谓伟大或卑小的差别,它的存在本身就是理由。理解这一点,对我们走出很多困境,尤其重要。

很多人之所以痛苦,是因为他们总是过度依赖外部目标来驱动自己。比如在职场中,常见的一个场景是:有人努力工作,不是因为热爱,而是因为奖金、晋升,或者同事之间的比较。起初可能还能坚持,但随着目标的暂时落空,他就会陷入极大的空虚。像小周这样,他拼命加班两年,盯着的就是“晋升副经理”的位置,结果公司调整架构,岗位取消,他整个人突然失去了方向,连日常的工作都做不下去。因为他的动力不是源自生命的动能,而是单点的目标,一旦目标消失,他就像断电的机器,停在那里。

另一种情况,则是把生命动能误以为是必须通向伟大成就的火种。比如有人一旦感受到一丝冲动,就会立刻想把它推向极致:喜欢写作,就想着必须出书成名;喜欢运动,就想着必须拿到奖牌。可是,当动能被绑在过大的目标上时,人往往会被巨大的压力压垮。我的一位朋友,因为喜欢摄影而买了昂贵的设备,并给自己设定一年之内要办个人展览。结果才坚持了几个月,就因为拍不出满意的作品而彻底放弃。这种误区就在于,他没有珍惜那股单纯的冲动,而是用外部框架把它变了味。

还有的人,则陷入了欲望和动能混淆的陷阱。欲望往往伴随着比较和匮乏感,比如“别人都买了车,我也要有一辆”“同学孩子都上了补习班,我不能落下”。这些动力看似强烈,其实脆弱,因为一旦欲望满足,内心并没有真正的充盈,甚至很快又会产生新的焦虑。相反,生命的动能并不会因为别人做什么而起伏,它只和自己相关,就像呼吸一样自然。就像有的人喜欢在厨房里折腾新菜式,不是因为非要得到别人的夸奖,而是那一刻真的享受动手的过程。

理解到这里,我们就可以尝试一些办法,让自己重新找回生命动能的纯粹力量。最简单的一点,就是学会关注过程而不是结果。比如你去跑步时,不要老想着“我要瘦五斤”,而是试着去感受身体的律动,感受风吹过脸庞的感觉。心理学上称这种体验为“心流”,当你投入其中,你会发现动力自然涌现,而不需要靠目标牵引。

另一种方法,是刻意给自己留白,让冲动有空间浮现。现代生活太强调效率,我们常常把每一分钟都塞得满满当当,但这样反而把生命的动能挤压掉了。你或许可以试着每天留出一小段没有安排的时间,不去刷手机,不去想工作,只是静静地待着。你会发现,当外部声音安静下来,那股生命的冲动就会冒出来,可能是想画画,可能是想散步,可能只是想发呆,但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冲动,正是最真实的动能。

同时,也要学会区分动能与欲望。一个小技巧是问自己:如果这件事没有任何结果,没有人知道,也没有任何奖赏,我还愿意做吗?如果答案是“愿意”,那大概率是生命的动能;如果答案是“不愿意”,那很可能只是欲望。比如有人写日记,从不公开,却一写就是多年,那是一种动能;有人写文章,只为了点赞数,一旦没人看就停笔,那是欲望。这样的分辨,能帮助我们更清楚地选择。

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点,就是允许动能保持“小”。很多人觉得动力必须大张旗鼓才算数,其实恰恰相反,那些日常里微小的冲动,才是生命最真实的呼吸。你可能只是想给朋友发一句“今天挺想你”,可能只是想在阳台上晒十分钟太阳,这些看起来不值一提的小动作,却往往能带来内心的安稳。我们需要练习去欣赏这些微小的色彩,而不是总想着用浓墨重彩去证明什么。

当我们真正把生命动能和外部目标剥离,就会发现生活变得轻盈。你不再被“必须实现什么”的压力裹挟,而是顺着内在的节奏,慢慢前行。正如哲学家叔本华所说:“生命意志是存在的本质。”它不是因为你想要什么才存在,它就是存在本身。而当你学会与这股动能同行,就会发现,无论外部目标伟大还是卑小,生活都自然有它的力量和韵律。

愿你在每一个清晨,都能感受到那股不加修饰的生命冲动,不管是去散步、去读书,还是只是安静地呼吸;愿你在每一个夜晚,都能因为顺着这股动能活过,而心生柔软与满足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