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“想学写作,但不知道写什么?”一篇文章终结你对「寻找选题」的困惑
2025-09-07

夜色沉下来,窗外有几声犬吠,屋子里的灯光有点温暖。一个年轻人坐在桌前,手里攥着笔,白纸上空空如也。他皱着眉头,心里冒出一句话:今天该写点什么呢?结果呢,这一问常常成了写作者最棘手的困境。纸在那儿,人也在这儿,可思绪偏偏卡住了。就像是有人递给你一个话筒,观众已经坐满了席位,你却突然忘了要唱什么歌。

这种局面,不止发生在初学者身上,哪怕写过几十万字,依旧会被空白的纸面压住心口。问题是,为什么“写什么”成了永恒的难题呢?说白了,这背后不只是创意的稀缺,而是思维路径没打开。人是活在需求、情感、记忆、社会互动里的,一旦能找到突破口,话题就像泉眼一样冒出来。关键是,你敢不敢承认:其实你永远不缺选题,你缺的是发现的眼睛。

接下来,我们就顺着五个画面,把“找不到选题”这件事,一层层剖开,像夜谈一样,说透说尽。你会看到,选题不是天外飞仙,而是藏在你每天的呼吸里。

那一巴掌背后的心理陷阱
——

有个学生曾经跟我说,他最怕的是写不出东西,觉得自己生活平淡,没有值得记录的故事。我问他,你上周不是和室友吵架了吗?他说,那点小事能写啥。可偏偏,这种“小事”才是切口。那一巴掌打在脸上的感觉,不是皮肤上的痛,而是尊严被撕裂的羞耻感。心理学家戈夫曼说,人是活在“面子”剧场里的,所有社交互动都在维护或丧失尊严。你看,这不就是选题吗?

再把视角拉远。中国古代讲“士可杀不可辱”,孟子笔下的浩然之气,本质上也是一种尊重的追求。到了现代,法国思想家萨特提醒过,自我价值感来自“被他人凝视”。尊重被剥夺时,人才会爆发极端反应。写作者要做的,不是去编排一场戏剧,而是抓住日常生活里那个心理落差。那场争吵、那次沉默、那句重话,背后都埋着情绪的火药。

所以,面对空白时,不妨问自己:我上一次觉得没面子是什么时候?那一刻的窘迫、愤怒、无力,能不能写下来?文字不是要复刻大事件,而是要把小裂缝里的心理张力放大。

为什么坏人总是欺软怕硬
——

有个朋友跟我讲过,他在地铁里看到一个场景:一个壮汉推搡身边的瘦弱青年,青年沉默着不敢反抗。过了一会儿,壮汉和旁边同样强壮的人对视时,动作立刻收敛。这个画面让人心里一阵阵发痒。为什么同样的行为,在不同对象面前差别那么大?

布迪厄说,社会关系里充满“资本的较量”,有人仗着身体资本、经济资本去欺压另一些资本稀缺的人。可这还没完,传播学研究者拉扎斯菲尔德指出,舆论场里同样存在这种“欺软怕硬”:公众更容易追击弱小的个体,而对强势集团保持沉默。这是权力逻辑的日常化。

换句话说,你只要在街头随便看一眼,就能找到写作的入口。那些霸凌、冷眼、沉默,不是孤立的,而是社会结构的缩影。你写下去,就不只是讲故事,而是揭开规则。读者之所以爱看,是因为他们也在类似的局面里无声挣扎。

行动呢?写作者可以学会随手捕捉这种“不对劲的感觉”。当你心里冒出“这事不公平”的念头时,那就是选题的信号。笔要快,写下第一句话,你就赢过了犹豫。

被热点搅动的夜晚
——

想象一下,你刷朋友圈,半夜突然被某个热点新闻刷屏。评论里有人义愤填膺,有人冷嘲热讽,有人调侃自嘲。眼前浮现出一幅画面:无数人在同一时刻,盯着同一块发光的屏幕,心绪同时被搅动。这是不是写作的最好入口?

英国文化研究学者霍尔讲过,媒介不只是传递信息,而是制造社会意义的机器。热点事件为什么有吸引力?因为它让每个人暂时感到“我们在同一个场”。写作者切进去,就像抓住一根火线。可关键是,不要只停留在转发和感叹。

比如,一场明星塌房,你能不能写出娱乐工业的权力逻辑?比如,一次突发灾难,你能不能写出公共系统的漏洞?福柯提醒过,权力总是隐藏在日常的话语里。热点,就是让这种隐藏暴露的时刻。写作者如果只满足于热闹,就错过了真相;如果能在热闹里拆解结构,那才是有深度的选题。

那行动是什么?每天写之前,先扫一眼热搜,但不是为了蹭,而是为了看清“集体的情绪”。再问自己:这件事里,什么地方触动了我?那触动,就是切口。

从聊天里长出的故事
——

有一次我和朋友吃饭,他突然提起单位里的一桩小插曲:新来的实习生因为叫错了领导的名字,被整个办公室人当笑料。大家笑得前仰后合,实习生脸涨得通红。朋友说着说着,竟有点愤愤。你看,这就是日常里的写作素材。

教育学家杜威强调过,学习和成长都必须扎根在经验里。经验不是抽象的,而是活生生的遭遇。你和朋友聊天时,听到的八卦、吐槽、困惑,都可以转化为写作。正如传播学里说的“议程设置”,很多话题原本是私人化的,但一旦被写出来,就成了公共讨论。

那行动是什么?别把聊天当成浪费时间。你可以随手在手机里建一个“选题备忘录”,把每次触动心弦的小事记下。你会发现,日常里随便三五次对话,就足够撑起一周的写作。

那些失败的创业梦
——

故事发展到这里,你可能已经能感受到,选题往往就藏在你身边。可还有一个角度常常被忽略,那就是自己的关注点。比如,很多创业者失败了,留下的不是财富,而是教训。马云说过,创业成功率不到5%,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前赴后继?

经济学家熊彼特曾经把创业看成“创造性破坏”,他说创业者的使命是推动旧结构瓦解,创造新秩序。但人类学家格尔茨提醒过,创业不是孤立的经济行为,它嵌在文化和关系里。很多失败的背后,不是项目不行,而是合伙人不信任,资金链断裂,团队文化崩溃。

你看,光是“创业”这个词,就能拆解出无数选题。融资的焦虑,合伙的裂痕,团队的分崩离析,产品上线的手忙脚乱,每一环节都可以写。说到底,你关心什么,就能写什么。你的关注点,就是你的矿。

那行动是什么?为自己设一条主线:比如写职场,比如写关系,比如写成长。然后在这条主线下,把每一次体验、观察、听闻都收集进来,慢慢就会有源源不断的题材。

合上话题的夜话
——

走到这里,你会发现,写作从来不是无米之炊。你以为没有选题,其实是没学会捕捉。人群的需求,日常的冲突,热点的搅动,聊天的火花,个人的关注,每一条都是泉眼。关键是,你要敢于相信:你对世界的困惑,本身就是选题。

正如梁启超写过,文章不过“缘情造理”,有情才能动人,有理才能站得住。写作者需要的,不是去山川远方找灵感,而是学会在眼前的柴米油盐里提炼思考。

所以啊,下次你坐在纸前,不要再害怕那一片空白。你只要问自己一句:今天什么事让我心头一紧?答案就在那一刻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