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金一南震撼演讲:干困难事,必有所得
2025-09-07

那个深夜,办公楼里只剩下几盏孤灯还在亮着。金一南趴在满是图表的小桌子上,红笔蓝笔画得密密麻麻,累了就枕着抽屉睡一会儿。35岁的他刚刚参加完老同学聚会,发现昔日的班长、特等生,如今学历还停留在初中毕业。那种被时代甩在身后的恐慌感,像冷水一样浇醒了他。可他没想到,正是这种"起跑线失败者"的身份,反而成了他最宝贵的财富。

换个角度去感受,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遇到这样的时刻:发现自己落后了,发现优势不再,发现曾经的骄傲变成了包袱。结果呢?有人选择怨天尤人,有人选择自暴自弃,而少数人选择了重新开始。这就是为什么,真正的成功往往不属于起跑线的领先者,而属于那些敢于在半路重新出发的人。

可这还没完,重新出发需要的不仅是勇气,更是一种对困难的全新认知。大多数普通人害怕困难,把困难当成阻碍;而聪明的人把困难当成机会,把困难当成成长的催化剂。关键是,你要明白一个道理:做困难事,必有所得。

眼前浮现出这样一幕:一个36岁的中年人开始学外语,41岁学电脑,周围人都觉得他疯了。"这么大年纪还折腾什么?"可他心里清楚,如果不折腾,就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被时代抛弃。德国哲学家尼采说过,"那些不能毁灭我的,必使我更强大。"这句话听起来很鸡血,但背后的逻辑其实很朴素:困难是成长的必修课,而不是选修课。

设身处地去体会,当一个人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时,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等待。等待机会,等待条件,等待别人的认可。可偏偏,机会从来不等人。美国管理学家彼得·德鲁克在《卓有成效的管理者》中提到,真正的机会往往伪装成困难的模样出现。那些看起来轻松的路,往往通向平庸;那些看起来困难的路,才可能通向卓越。

可这还没完,困难不仅能锻炼能力,更能塑造品格。当金一南在连队插秧插到腰弯下去直不起来,直起来弯不下去的时候,他获得的不仅是插秧第一名的荣誉,更是面对极限挑战时的坚韧意志。这种意志,比任何技能都更珍贵,因为它是一切成就的底层支撑。

关键是,困难还有一个隐藏的价值:它能帮你发现自己真正的潜力。心理学家亚伯拉罕·马斯洛在研究自我实现理论时发现,人的潜能就像冰山,露出水面的只是很小一部分。而困难,恰恰是挖掘冰山下部分的最有效工具。

那么,如何才能在困难中获得成长?答案很简单:主动找困难,而不是被动等困难找你。

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?2006年,已经是少将军衔的金一南,完全可以坐飞机去参加中美联合军演,可他偏要坐军舰横跨太平洋34天。周围的官兵都觉得不可理解:"将军为什么要自找苦吃?"可正是在这次看似"多余"的航行中,他遭遇了军舰1979年下水以来最大的风浪,也在颠簸的舱室里完成了《苦难辉煌》的定稿。

故事发展到这里,你可能已经能感受到一种深层的逻辑:真正的学习不在课堂里,而在现实中。法国哲学家米歇尔·塞尔在《五感》中提到,身体的体验比头脑的思考更接近真相。当你真正经历过风浪,才能理解什么叫做坚韧;当你真正面对过极限,才能知道什么叫做潜力。

可这还没完,现代社会的最大问题是什么?不是缺乏机会,而是机会太多,选择太多,以至于我们不知道该选择什么。行为经济学家巴里·施瓦茨在《选择的悖论》中发现,选择过多会导致决策瘫痪。结果呢?很多普通人在无数个轻松的选择面前犹豫不决,错过了那些真正有价值的困难选择。

中国古代兵法家孙子说过,"投之亡地然后存,陷之死地然后生。"意思是,有时候把自己逼到绝境,反而能激发出最大的潜力。这不是鼓励大家去冒险,而是提醒我们:适度的压力和挑战,是成长的必要条件。

教育学家约翰·杜威在《经验与自然》中强调,真正的教育发生在"做中学"的过程中。光靠听课、看书,永远学不会游泳;只有跳进水里扑腾,才能真正掌握技能。同样的道理,光靠想象困难,永远无法获得应对困难的能力;只有主动迎接困难,才能在困难中成长。

关键是,这种"主动找困难"的思维模式,会逐渐改变你对待生活的态度。你不再害怕变化,不再逃避挑战,而是开始期待那些能让你变得更强大的机会。这就是为什么,有些人越活越有劲,而有些人越活越没劲的根本原因。

把时间拉回到那个瞬间,当你下次面对困难选择的时候,不妨问问自己:这件事能让我学到什么?能让我成长多少?如果答案是肯定的,那就勇敢去做吧。

内心会涌出这样的感受:现代社会最大的陷阱不是贫穷,不是失败,而是舒适。舒适让人失去警觉,失去斗志,失去成长的动力。就像温水煮青蛙一样,当你意识到危险的时候,往往已经来不及了。金一南在演讲中提到,平淡是磨灭理想的钝刀子,这句话可以说是点中了现代人的要害。

社会学家齐格蒙特·鲍曼在《液体现代性》中描述了一个流动的时代:一切固定的东西都在消解,一切稳定的结构都在重组。在这样的时代里,最危险的不是改变太快,而是改变太慢。当外部环境日新月异的时候,内部惯性却依然故我,这种错位会带来致命的后果。

可偏偏,人类的大脑天生就喜欢稳定和可预测的环境。认知心理学家丹尼尔·卡尼曼在《思考,快与慢》中提到,我们的"系统一"倾向于依赖已有的认知模式,而"系统二"需要消耗大量能量才能启动深度思考。结果呢?大多数普通人在舒适区里待久了,就失去了主动思考和主动改变的能力。

这情形,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那些曾经辉煌的企业和个人。诺基亚曾经是手机行业的霸主,柯达曾经是胶片行业的巨头,可他们都在舒适区里失去了对变化的敏感性。个人也是如此,当你在某个岗位上做得很顺手,拿着不错的薪水,享受着同事的认可时,最容易产生的就是"现状很不错,为什么要改变"的想法。

可这还没完,舒适区的真正危险在于它的隐蔽性。它不会像危机那样直接打击你,而是像慢性毒药一样逐渐侵蚀你的竞争力。人类学家阿诺德·范·热纳普在研究"通过仪式"时发现,所有的成长都需要经历"分离—过渡—重新整合"三个阶段。而舒适区恰恰阻止了这个过程的发生,让人永远停留在"已知"的状态里。

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在《劝学》中写道:"学不可以已。"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,不能停止。可现代人往往把学习理解为获取文凭或证书的过程,一旦拿到了想要的东西,就觉得可以"毕业"了。这种想法在变化缓慢的时代或许可行,但在今天这个知识快速迭代的时代,简直是自寻死路。

关键是,如何才能保持持续学习的动力?答案就是保持对未知的好奇心,保持对困难的挑战欲。当你把学习当成探险,而不是任务的时候,你就会发现学习本身的乐趣。技术哲学家唐·伊德在《技术与生活世界》中提到,真正的技术不是工具,而是人与世界互动的方式。同样,真正的学习也不是知识的积累,而是人与未知世界对话的过程。

试试给自己设定一些"不舒适"的小目标:读一本完全陌生领域的书,学一项从未接触过的技能,或者尝试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。不要求马上有什么收获,就是单纯地体验那种"不知道会发生什么"的感觉。

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?一个人站在图书馆里,面对着满墙的书籍,不知道该选择哪一本。这种选择的困难,恰恰反映了现代社会信息过载的问题。我们不是缺乏信息,而是信息太多,以至于不知道什么信息真正有价值。金一南在那个3平米的小屋里,满墙满地都是图表和笔记,这种"有心"的学习方式,在今天显得尤为珍贵。

设身处地去体会,当一个人真正想学习的时候,环境从来不是问题。金一南在寒风凌冽的宿舍里啃透了一本哲学史简编,20年后这些笔记成了他在英国皇家军事科学院学习的基础。这说明了一个朴素的道理:学习的效果不取决于外部条件,而取决于内在动力。

认知科学家安德斯·埃里克森在《刻意练习》中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:真正的学习不是简单的重复,而是在舒适区边缘的挑战性练习。这种练习会让人感到不适,会消耗大量的精神能量,但也正是这种不适,推动了技能的提升和认知的突破。

可偏偏,现代社会的学习环境越来越舒适化、娱乐化。短视频、知识付费、碎片化学习,这些看起来很方便的学习方式,实际上可能正在削弱我们的深度思考能力。传播学家尼尔·波兹曼在《娱乐至死》中警告过,当严肃的内容被娱乐化包装的时候,人们学到的往往不是知识本身,而是对知识的娱乐化理解。

这种现象在今天变得更加明显。我们可以在手机上快速搜索到任何信息,可以听到各种专家的讲解,可以获得各种学习资源,但我们的学习效果却未必比过去更优秀。为什么?因为我们缺乏"有心"的态度,缺乏深度思考的耐心,缺乏与困难较劲的勇气。

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在研究语言习得时发现,真正的学习不是被动的接受,而是主动的建构。孩子学习母语的过程就是最优秀的例子:他们在没有正式教学的情况下,通过与环境的互动,自发地掌握了复杂的语言规则。这种学习是深层的、结构化的、可迁移的。

可这还没完,"有心"学习还需要一种特殊的品质:对未知的敬畏。宗教学者托马斯·默顿在《七重山》中写道,真正的智慧始于承认自己的无知。当你意识到自己知道的越多,不知道的也越多时,你就会保持谦逊的学习态度,就会对每一次学习机会心存感激。

关键是,这种"有心"不是一时的热情,而是一种持续的生活态度。就像金一南说的,他从来没有厌弃过自己干的任何工作,从来没有后悔过自己干的任何工作。这种态度让他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学习,都能成长,都能发现新的可能性。

所以,当你下次抱怨学习条件不够优秀的时候,不妨想想金一南在那个寒冷的宿舍里奋笔疾书的场景。真正的学习,从来不需要等待完美的条件。

只要你回想类似的时刻,就能明白格局的重要性。当金一南站在黄埔军校门前,看到"升官发财请走他路,贪生怕死勿入此门"这句话时,他感受到的不仅是历史的厚重,更是一种超越个人利益的使命感。这种使命感,就是大格局的核心要素。它让一个人的努力不再局限于个人得失,而是与更大的目标联系在一起。

政治哲学家汉娜·阿伦特在《人的境况》中区分了三种人类活动:劳动、工作和行动。劳动是为了维持生存,工作是为了创造物品,而行动是为了实现人的政治性存在。真正有格局的人,不会把自己的努力局限在劳动和工作的层面,而会上升到行动的层面,去思考自己的努力对整个社会、整个时代的意义。

眼前浮现出这样一幕:抗日军政大学的学员们唱着"黄河之滨,集合了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,人类解放,救国的责任全靠我们自己来担承。"这种格局让他们超越了个人的恩怨得失,投身到民族解放的伟大事业中。正是这种格局,造就了那一代人的辉煌成就。

可这还没完,大格局不仅能激发个人潜力,还能让人在困难面前保持坚韧。当你知道自己的努力不仅是为了个人,更是为了更大的目标时,你就会拥有更强的抗挫折能力,更持久的奋斗动力。经济学家阿马蒂亚·森在《正义的理念》中提到,人的行为动机不仅包括自利,还包括对他人福利和社会公正的关切。这种关切,正是大格局思维的体现。

中国古代思想家范仲淹在《岳阳楼记》中写下"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",体现的就是这种大格局思维。当一个人能够超越个人的喜怒哀乐,去关注更大范围的福祉时,他的人生境界就会发生质的飞跃。

可偏偏,现代社会的个体主义文化往往强调个人成功、个人幸福、个人实现,却忽视了个人与集体、个人与时代、个人与历史的关系。社会学家克里斯托弗·拉什在《自恋主义文化》中批判了这种过度关注个人内心世界的倾向,认为它会导致人们失去对公共事务的关注,失去对社会责任的担当。

文化人类学家玛格丽特·米德在《文化与承诺》中提出了"前喻文化、同喻文化、后喻文化"的概念。在快速变化的时代,年长者的经验可能不再适用,同龄人的经验也可能很快过时,我们需要向未来学习。这种面向未来的学习态度,本身就是一种大格局的体现。

关键是,如何才能培养大格局思维?首先要跳出个人的小圈子,去了解更大的世界;其次要从历史的纵深中寻找参照,去理解当下的意义;最后要从未来的角度反思现在,去思考自己的责任。

试试每个月花一些时间关注一些与自己工作生活看似无关的大事:读一些历史书籍,了解一些国际新闻,思考一些社会问题。这不是为了炫耀知识面,而是为了拓展自己的视野和胸怀。

把时间拉回到那个瞬间,当金一南在那艘军舰上经历最大风浪的时候,他想的不是个人安危,而是手稿的安危,想的是这本书能否为读者带来价值。这种超越个人得失的思考方式,正是大格局的具体体现。它让一个人在面对困难时更加坚定,在取得成就时更加清醒。

说到底,做困难事必有所得,这个"得"不仅是个人能力的提升,更是人生格局的扩展。当你通过一次次挑战困难,逐渐建立起对自己的信心,对世界的理解,对未来的展望时,你就会发现,最初的那些困难,其实都是成长路上的必经之路。

结果呢?那些看起来不公平的起点,那些看起来艰苦的经历,那些看起来无意义的挫折,都成了你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。因为它们教会了你一个最重要的道理:真正的成功不在于起点有多高,而在于终点能走多远;不在于路有多平坦,而在于心有多坚定。

可这还没完,这种坚定不是盲目的固执,而是建立在深度思考和广阔视野基础上的清醒选择。当你明白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,为谁而这样做,朝着什么方向这样做时,你就会拥有穿越一切困难的力量。

关键是,要始终保持那颗"有心"的心,始终保持那种"找难"的勇气,始终保持那份"大格局"的视野。这样,无论时代如何变化,无论环境如何恶劣,你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,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,实现属于自己的梦想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