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唐山烧烤店打人事件:这一次,请不要告诉我们女生如何保护自己!
2025-09-07

夜色还没散尽,烧烤店外的霓虹还亮着,空气里弥漫着油烟味。有人正低声说笑着,有人端着串子回桌,下一秒,打破一切的是拳头落下的闷响。那画面,就像一记冷冰冰的警钟,把所有人都从寻常夜里拖进了人间炼狱。结果呢,唐山的烧烤店,成了所有人心里的痛点。这一次,人们不愿再听关于“女生如何自保”的说教,真正的问题,不在于“她们”该怎么退让,而在于“我们”该如何阻止暴力,如何制止恶行。

接下来,我会从几个角度,把这场震动全国的事件,剖开来看。它不是孤立的一幕,它折射的,是心理学里的恶性循环,是社会学里的权力失衡,是历史中反复上演的结构性暴力,是经济学里的激励与成本,也是传播学、文化研究甚至宗教伦理都绕不开的问题。每一节,都是看见矛盾、拆开结构,再到行动止损的过程。像一次深夜长谈,不断追问,不断靠近真相。

第一节:暴力的心理根源
当绿衣男人伸手去摸女孩的后背时,那一刻他的心理状态,其实在心理学上有迹可循。阿德勒早就说过,暴力常常源于自卑,为了弥补内心的匮乏,就要通过支配别人来找存在感。结果呢,这种控制欲一旦被拒绝,就变成了恼羞成怒,直接升级为攻击。弗洛伊德提醒过,压抑的本能往往会通过最粗暴的方式宣泄,尤其是在集体环境中,容易被纵容。偏偏这种“群体效应”又被勒庞写进《乌合之众》,人一旦融入群体,就会失去个体的理性,靠着冲动和情绪行动。可话说回来,心理学的解释,并不是为他们开脱,而是告诉我们:暴力不是孤立的偶然,它背后有机制,有逻辑。所以,止损的关键,是让施暴者付出足够沉重的代价,让这种冲动不再有任何“出口”。

第二节:社会结构里的厌女症
画面里,几名男子对女孩下狠手,却对现场的男性只字不敢碰。这是怎样的一种畸形逻辑呢?布迪厄在《男性统治》里提醒过,父权制的力量不仅在于压迫,更在于让压迫变得习以为常。结果呢,在他们眼里,女性是可以随意践踏的,男性却是不能触碰的禁区。社会学家李银河也说过,中国社会的厌女症不是隐性的,而是直白的。可这还没完,福柯在《规训与惩罚》里早就揭示,权力的逻辑就是要不断寻找“弱势群体”来展示力量。所以,唐山的那一幕,不只是几个流氓的私德问题,而是整个社会权力关系的缩影。要想止损,就不能再让“女生夜不归宿就是活该”这种话继续流传,而是要重塑一种社会共识:任何人对女性的暴力,都是对全社会的挑战。

第三节:历史里的循环与记忆
故事发展到这里,你可能已经能感受到,这不是第一次,也不会是最后一次。把时间拉回到上世纪,波伏娃在《第二性》里写下:“女人不是天生的,而是被塑造的。”在中国历史里,《大清律例》曾明确规定女子地位低于男性,暴力甚至是“家事”。直到《婚姻法》出台,才开始真正撕开那层制度性的黑幕。可偏偏,历史的惯性太强,文化的沉淀太厚,于是每隔一段时间,总会有这样的惨案提醒我们:别忘记,别麻木。像人类学者玛格丽特·米德说的,“文明的标志,不是工具,而是人对伤口的照料。”止损的方式,就是要让这段集体记忆被长久保存,成为一种社会免疫,不让历史重演。

第四节:经济学里的成本与激励
有人会问,为什么这些人敢在公共场合如此嚣张?答案其实在经济学里。曼瑟·奥尔森在《集体行动的逻辑》中说过,如果违法的成本远远低于违法的收益,理性的选择就是作恶。结果呢,他们觉得,打一顿女人,顶多是个轻伤罪,再加上关系运作,可能轻描淡写就过去了。相比之下,施暴时得到的快感、兄弟间的虚荣、控制别人的权力,反而是立刻兑现的“收益”。这就是激励错位。关键是,只有当法律和制度把作恶的成本抬到极高,远远超过任何心理满足,暴力才会失去土壤。止损的动作很清晰,就是司法必须亮剑,惩罚必须严厉,让未来的潜在施暴者没有任何侥幸心理。

第五节:传播学里的裂变效应
你可能还记得,那段视频在一夜之间传遍全网。二十亿的阅读量,让所有人都无法装作没看见。麦克卢汉在《理解媒介》里说过,“媒介就是人的延伸。”结果呢,这个时代,手机就是我们的眼睛,网络就是我们的广场。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也提醒我们,舆论不是闲聊,而是社会行动的开端。正因为视频流出,正因为无数普通人转发、怒骂、声援,舆论的浪潮才倒逼了司法的动作。说白了,传播不是附属,而是正义的推手。止损的方法,就是要持续发声,让信息不被掩盖,让关注不被稀释。每一次转发,都是一次保护。

第六节:文化与宗教的回声
眼前浮现出这样一幕:陌生女孩想冲上前去帮忙,却被男朋友拉住,那是人性里最复杂的拉扯。一边是恐惧,一边是怜悯。文化研究者斯图亚特·霍尔提醒过,文化决定了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。在某些文化语境里,女性就是“弱者”,不该卷入暴力;但在另一些传统里,比如中国古代的“义”文化,站出来保护他人,才是最高的道德。宗教里也有同样的提醒,《圣经》说“你要爱人如己”,佛教说“众生平等”。关键是,文化和宗教都在不断塑造我们的行动选择。止损的力量,来自于我们要把“冷漠是常态”的文化,慢慢转化为“守望相助是常态”的共识。

第七节:教育与制度的长远之道
事情发展到最后,我们不得不追问:未来该怎么办?教育学家杜威在《民主与教育》里强调,教育的目的不是灌输,而是培养公民的责任感。如果一个社会的孩子,从小就被灌输“弱肉强食”,那他们长大后就会自然地复制暴力。可如果课堂里不断告诉他们,尊重他人,理解差异,保护弱者,那社会的根基就会改变。制度哲学家约翰·罗尔斯在《正义论》里提出的“无知之幕”,也是对未来的提醒:想象自己可能是社会里的任何一员,包括受害者,这样制定的规则才公平。止损的行动,不只是惩罚眼前的施暴者,而是要在教育、制度、文化的每一个层面,建立起防护网。

故事说到这里,你可能已经能感受到,这不是几个人的悲剧,而是所有人的镜子。唐山的夜,让我们看见了人性最阴暗的一面,也看见了善良与勇敢的一面。女孩们彼此保护,陌生人试图劝阻,网络上的声援,这些都是光亮。但话说回来,光亮如果不能变成制度的力量,仍旧会被黑暗吞没。所以,我们需要持续追问,持续发声,持续改变。直到有一天,女生能像男生一样自由走夜路,不必时刻提防,不必反复被教训如何自保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