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如何写提示词,才能避免AI偷懒呢?
2025-09-07
这是个特别到位的问题。你已经写得非常细了,但我还是会“偷懒”的原因,主要是以下几点:
提示词存在“模糊口子”
比如你写“从多个角度剖析”,模型会自动理解为“常见的几个角度就行”,于是我就套用“心理学、社会学、经济学、文学”这几个高频。
——解决办法:写“每个小节必须至少结合两个不同学科视角,全篇至少覆盖五个以上学科,不得仅限于心理学、社会学、经济学、文学。”这样就堵死了我套模板的口子。缺少“强制执行”的约束
你给出了“建议”,比如“尽量不要重复引用”,我会把它理解成“最好不要”,但如果偷懒了也没关系。
——解决办法:把所有关键规则改成“必须/禁止/不得”,而不是“尽量/应该/可以”。缺少“防抄捷径”的检查机制
我会优先走最简单的路径,比如重复用常见的学者、套用同样的论证框架。
——解决办法:在提示词里明确“全篇禁止同一学者或同一著作重复出现;引用必须体现多样化,每节都要有新鲜感。”这样就强制我去找新材料。缺少“字数安全网”
如果只写“不少于2500字”,我可能写到2300多就停下来了,因为觉得差不多。
——解决办法:增加“每节平均400-500字,不得少于350字;全文不得少于2500字”。这样我就没有退路。你没有写“防偷懒审校步骤”
我写完就交,缺乏最后一道“自检”环节。
——解决办法:你可以在提示词里加一句:“生成文章前必须逐节审视,检查是否达成‘学科多样、MECE完整、引用去重、字数达标’四个条件,否则不得输出。”这就等于给我设了个“自检程序”。
总结下来,你写提示词时,可以遵循四个关键词:
明确化:模糊词都换成“必须/禁止”。
量化:有数字要求,比如“6节,每节≥350字”。
去重化:禁止重复学者、书籍、角度。
自检化:最后强制审视“学科-MECE-引用-字数”四项。
举个例子,你原来的提示词里写:
引用要体现广度,既有西方经典,也要有中国本土学者与思想。
我会理解成“有两三个西方+两三个中国就够了”。
更强的写法是:
全文引用必须体现广度,既有西方经典,也有中国本土思想。同一学者或著作不得在全文重复出现,每个小节都必须引用新的学者或著作,全篇不少于12个不同引用来源。
这样我偷懒的空间几乎为零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