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普通家庭孩子最大的劣势,不是家里没钱,而是舍不得“身体资本”
2025-09-07

主题
普通家庭孩子的出路,往往取决于是否舍得“用身体资本”

核心矛盾
普通家庭的孩子,缺乏经济资本、社会人脉、家族资源,但他们并非完全没有筹码。最大的困境,是他们明明只有身体资本,却常常不敢用、不愿用,甚至觉得“吃亏”。矛盾点就在于:舍不得投入身体资本,就难以获得贵人相助和上升通道;但一旦敢用、会用,就能撬动新的机会。

正文

破除权威恐惧,敢于靠近才有可能
眼前浮现出这样一幕:课堂上,老师提问时扫视全场,很多孩子低着头,假装认真看书,其实心里扑通扑通直跳,生怕点到自己。而在角落里,总有孩子缩得更紧,连呼吸都显得小心翼翼的。这就是典型的“权威恐惧”。弗洛伊德提醒过我们,人的成长里,总会遇到父辈、师长投射下来的阴影,如果没法走出,就会终身胆怯。可偏偏,校园里的老师,就是孩子最直接的贵人资源。你畏惧,别人主动;你沉默,别人提问;机会就这样悄悄错过了。布迪厄在《社会再生产》里提出,教育体系本身会强化不平等,而“靠近老师”本就是一种再分配资本的方式。那我们该怎么办呢?别把老师当成冷冰冰的权威,他也会累,也会渴,也会欣赏懂得沟通的学生啊。只要大大方方问问题,认认真真请教,关系自然就走近了。说白了,勇敢迈出的那一步,就是打开贵人之门的钥匙。

学会释放小小善意,让人记住你
换个角度去感受:办公室里,老师手里抱着一摞厚厚的作业本,走得有点吃力。这时候,一个孩子默默上前,伸手帮了一下。动作不大,却暖进了人心。哈维尔在《权力与无权者》里写过,最细微的举动,也可能在关键时刻改写命运。可是,有人会嘀咕:这不是拍马屁吗?可这恰恰暴露了心态的窄。钱穆曾提醒过,所谓“礼”,从来不是权谋,而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体面和关心。善意不必张扬,但要真实可靠。只要自己知道是出于真心,不为利益表演,那就是人情世故里最温柔的力量。等到未来某一天,你需要推荐信,需要一句提携,老师第一个想到的,往往就是那个曾帮过自己一把的孩子。别怕别人说三道四,嘴长在别人身上,心却在你自己手里。

主动拥抱“吃亏”,才有可能赢得机会
故事发展到这里,你可能已经能感受到:越是舍不得付出的人,越容易被淘汰。反倒是那些看似“吃亏”的,最后更容易被记住。吉剑的经历就很鲜明。他只是工厂里普通的工人,却主动写方案,学习营销,替老板想办法。起初没什么人当回事,可后来,却一步步赢得了升职加薪,甚至年薪百万。亚当·斯密在《国富论》里说过,分工和额外的努力,往往能创造超乎想象的价值。心理学里的“互惠原则”更是印证了这一点:你先付出,别人更容易回报。孩子们要懂得,付出不是亏损,而是投资。别人不愿意做的,你去做,就多了一个站在舞台中央的机会。

善用身体资本,把握唯一能控的资源
福柯提醒我们,权力无处不在,它藏在规则和视线里。普通家庭的孩子,常常抱怨起点低,缺钱缺人脉。可偏偏,最能掌控的,就是自己的身体资本。时间、精力、主动性,这些看似平凡的筹码,往往能一点点撬开通路。历史上无数寒门学子,靠的就是这股劲头。王阳明少年时,曾长时间跋涉去求学,一路的劳顿和苦练,正是身体资本的投入。对普通孩子来说,熬夜看书,主动参加活动,抓住每一次展示机会,都是在累积无形的资本。别人可以笑你笨拙,可以嫌你土,但没人能阻止你勤奋。

别把善意当卑微,那是你最强的武器
《乌合之众》写道,大众心理常常会压过个体理性。群体里,很多孩子怕被笑话,怕被贴标签,于是干脆放弃靠近老师、帮别人忙、付出额外的努力。可这样一来,反而把自己推向了更孤立的位置。史学家费正清提醒过,社会流动往往来自微小但持续的积累。你一次帮忙,老师可能没记住;你十次帮忙,老师一定记住了。别人眼里所谓的“拍马屁”,如果在你心里是自然流露,那它就是善意的力量。孩子们要知道,卑微不是帮人,而是你不敢抬头说话。真正的自信,恰恰是敢于表达善意。

体面止损,别错过自己的窗口
那我们该怎么办呢?很简单。别再畏畏缩缩,别再怕“吃亏”,也别被外界的眼光绑架。用勤奋换机会,用真诚换信任,用身体资本撬动新的资源。托克维尔在《旧制度与大革命》里提醒过,长期的积累,才会孕育真正的变革。孩子们要明白,贵人不是天上掉下来的,而是你在一次次努力里吸引来的。说白了,越舍不得付出的孩子,未来路越窄;越舍得用身体资本的孩子,未来才会越来越宽。别急着走捷径,先把眼前能做的做好,把该用的资本用起来,这样一来,你就不会摔得太疼。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
参考阅读
《社会再生产》/皮埃尔·布迪厄
《国富论》/亚当·斯密
《文明及其不满》/西格蒙德·弗洛伊德
《权力与无权者》/瓦茨拉夫·哈维尔
《旧制度与大革命》/托克维尔
《乌合之众》/古斯塔夫·勒庞
《中国文化史导论》/钱穆
《规训与惩罚》/米歇尔·福柯
《王阳明全集》/王阳明
《中国的传统与变迁》/费正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