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这一刻,人人都爱俞敏洪
2025-09-07

主题
人人都爱俞敏洪:逆境里的一盏灯

核心矛盾
在挫败与质疑中,俞敏洪是选择躺平认输,还是选择继续战斗?他的人生故事,折射出个体在社会结构剧变下如何寻找意义与出路。

正文

一、骂声与掌声交替的命运
眼前浮现出这样一幕:一个六十岁的男人,带着书生气质站在直播间里,手里捧着一本诗集。他念出艾青的诗句,语气里满是感情,可评论区里却有人刷屏喊“价格太贵了”。这种落差,就像被泼了盆冷水。
俞敏洪从来都不是一个“安静无声”的人物。他说女人不生孩子人生不完整,被骂迂腐;他说女性标准决定社会进步,被骂直男;新东方转型直播带货,又被批评“挣快钱”。批评像影子一样跟着他,可偏偏到了今天,掌声却又重新包围了他。
《乌合之众》里写道,大众心理往往会突然翻转。骂声会随着情绪的宣泄散去,赞美也会因为新的期待被重新点燃。说白了,舆论的走向从来不是直线,而是潮水。俞敏洪的故事,正好成为了这种潮水的见证。
所以说,当外部世界充满噪音时,最稳妥的做法,不是急着回应,而是把时间交给时间。

二、熬出来的韧性
把时间拉回到2021年夏天,新东方正经历断崖式坍塌。股价跌九成,12万员工只剩5万,1000多个教学点关停,桌椅被捐,退费退到麻木。那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?就像黄怒波所说:一个人吃着火锅唱着歌,突然锅被掀翻了,火被灭了。
换个角度去感受,别人劝他认怂,他却在酒桌上唱起《鸿雁》。这背后,不是乐观,而是硬撑。《文明及其不满》里弗洛伊德提醒过我们,人类必须找到承受痛苦的方式,否则就会被痛苦吞噬。对俞敏洪来说,这种方式叫“熬”。
“伟大是熬出来的”,他说过这样一句话。三次高考,三次被拒签,偷偷开班被通报——这种命运的捶打,他早已习惯了。熬不是忍受,而是用耐心把局面等到能转弯的那一天。
所以说,遇到无法改变的大势,别急着倒下,不妨多给自己留一点时间。

三、老师们的舞台
故事发展到这里,你可能已经能感受到一个反差:当俞敏洪退居幕后,董宇辉们站上前台,直播间突然火了。那是久违的课堂气息,黑板、笑声、英语单词,把知识包装成段子。观众买的不只是农产品,更是久远的学习记忆。
布迪厄曾提出,文化资本往往能转化成经济资本。新东方老师们的知识储备,本来是课本里的“死货”,被重新演绎成了直播里的“活钱”。观众的情绪,被幽默和学识一同点燃。
结果呢?销量翻了几倍,网友称这是“直播界天花板”。俞敏洪反倒被催下场,这种驱赶竟成了一种祝福。
说到底,人该在合适的时候退一步,让别人接力。这样,团队才能走得更有底气。

四、角色的幻灭与重生
在《十三邀》里,许知远问俞敏洪,你在历史中的角色是什么?他几乎下意识说:“没角色。”这种自嘲,带着一点点无奈。
他想过做斯坦福那样的人,创办一所世界顶尖的大学;也想过当思想家,推动一场教育变革。但现实推着他走,最后却成了商人。就像卡佛说的,“人生是一股莫之能御的洪流”。
历史学家托克维尔提醒过我们,变革不是偶然爆发,而是长期积累的必然结果。双减政策落地那一刻,俞敏洪三十年的努力被碾压,他的角色被动地改写了。但正因为失去了原有的位置,他才有机会用另一种方式重生。
所以啊,不必执念于“角色”这个标签。有时候,真正的价值,是在跌倒后还能以不同的姿态站起来。

五、怀旧里的机会
疫情、经济下行、裁员、失业……这些压力扑面而来,让人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一样。于是文化上出现了一股怀旧潮流。凤姐被赞勇敢,刘亦菲成了童话公主,芙蓉姐姐成了励志榜样。人们开始重新看待过去。
这情形,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尼采的说法:痛苦并不总是敌人,它也能成为创造的源泉。俞敏洪的“翻红”,其实就踩中了这股怀旧情绪。新东方曾经是几代人青春的一部分,当它以另一种姿态回归,观众心底的柔软也被唤醒了。
传播学研究表明,信息的扩散往往依赖情感的共鸣。直播间的段子、英语、黑板,不仅仅是卖货工具,更是一种情绪触发器,把人们拉回到课堂的记忆。
所以说,当大环境不顺时,不妨回头看看过去的积累,那些旧日的痕迹,说不定就是今天的突破口。

六、逆流而上的意义
丘吉尔说过:“勇气是人类德性之首。”勇气让其他品格得以维持。俞敏洪的故事,不是商业上的逆袭剧,而是一种精神上的示范。
经济学家熊彼特写道,企业家的本质,就是在旧秩序里开辟新秩序。俞敏洪没有选择沉沦,而是硬生生在直播行业里挤出了一条缝。他不只是为了赚钱,还说要改变农村,探索教育的新可能。这种目标,把个人的挣扎升华成了社会意义。
福柯提醒过我们,权力无处不在,它潜藏在规则与话语里。俞敏洪的选择,也是一种新的“话语权”争夺。他用不一样的方式,把教育者的身份延续到商业舞台。
说白了,这不只是一个企业家的翻红,而是一群人看到困境里仍然能有光。对于正在经历低谷的人来说,这就是一针强心剂。
所以说,走到绝境时,别急着认输。你完全可以换个舞台,换个方式,继续证明自己。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
参考阅读
《乌合之众》 古斯塔夫·勒庞
《文明及其不满》 西格蒙德·弗洛伊德
《旧制度与大革命》 阿列克西·德·托克维尔
《国富论》 亚当·斯密
《经济发展理论》 约瑟夫·熊彼特
《规训与惩罚》 米歇尔·福柯
《善恶的彼岸》 弗里德里希·尼采
《人类群星闪耀时》 斯蒂芬·茨威格
《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》 俞敏洪
《酌见》 冯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