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关于唐山打人事件,回答“罗翔之问”:对不起,罗翔老师!
2025-09-07

主题
在懦弱与勇敢之间:我们到底该如何自处

核心矛盾
在恶行面前,人性的勇敢与现实的懦弱发生了激烈冲突。一边是社会期待我们挺身而出,一边是家庭牵挂与生命风险让人退缩。矛盾的核心在于:当善良的人缺乏足够保护时,勇敢往往意味着更大的代价,而退缩却带来深深的自责。

正文

一、撕裂的瞬间
夜色昏暗,街头监控里的画面反复出现在很多人脑海里。几个男人醉醺醺着,手里舞着酒瓶,凶狠得像失去了理智的野兽。女人被拖拽在地,惨叫声让人头皮发麻。那一刻,很多观众都在心里问自己:要是我在现场,我会不会冲上去?结果呢,大多数人心里都咯噔了一下,心虚了,甚至羞愧了。嘴上可以喊“我一定会救人”,可真放到现实里,恐怕多数人心里和作者一样,第一反应是害怕。这个害怕不是无缘无故的,而是社会运行逻辑和个体生命经验叠加出的真实反应。说到底,这是人性的挣扎。勇敢的冲动和退缩的理智交织在一起,撕裂得让人无处可逃。那我们究竟该如何理解这种“懦弱”呢?

二、弗洛伊德的提醒
弗洛伊德曾说,人之所以痛苦,是因为无法处理内心的冲突。勇敢与懦弱,就是最典型的冲突。我们渴望做英雄,可身体却发抖了,心跳得厉害了。因为在潜意识里,家庭、孩子、伴侣这些画面一股脑涌上来,让人无法只为陌生人拼命。那不是自私,而是生命的本能。眼前浮现出一个父亲的身影,下班回家路上突然遇到冲突,拳头都攥紧了,却最终把步子收了回来。他脑子里转过的,不是“我要成英雄”,而是“家里还有孩子在等我”。心理学告诉我们,所谓懦弱,常常是因为我们有了更大的牵挂。这种牵挂让人退缩,却也让人更真实。说白了,背负得越多,越不敢轻易去搏命。

三、布迪厄的圈层
布迪厄提出,人的行动并不是纯粹个人选择,而是深受“社会场域”的制约。换句话说,你所处的环境,决定了你能不能、敢不敢行动。在一个社会里,如果恶人常常逃脱惩罚,而好人却要担心报复,那自然就会形成一种氛围:保持沉默才是“安全”的选项。设身处地去体会,那是怎样一幅画面呢?一个普通人站在街头,目睹不公,却知道一旦介入,可能不仅是自己受伤,还要承受舆论、法律甚至现实的风险。社会氛围就是一只无形的手,把“勇敢”推到角落里,把“自保”变成常态。可这就带来新的困惑:社会如果无法有效保护善良,那善良的人只能越活越小心翼翼,这难道不是一种悲凉的倒退吗?

四、托克维尔的历史启示
托克维尔在《旧制度与大革命》中提醒我们,社会的巨变往往不是一瞬间爆发,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。今天我们看到的“懦弱”,其实背后是几十年制度运行、法律执行和社会习惯的堆积。过去的年代,邻里之间守望相助是普遍的,因为大家生活在熟人社会。可现代社会,人与人之间日渐陌生,每个人都像孤岛一样。眼前浮现出老一辈的场景,乡村里的巷口,一个孩子被欺负了,左邻右舍会立刻围上去,大家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嘛。可现在,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,陌生人之间的冷漠就像厚厚的墙,让人彼此隔绝。这种隔绝,累积成了今天的困境:个体再勇敢,也难敌制度缺位和社会漠然。历史提醒我们,真正的勇敢,必须靠制度和氛围来支撑。

五、经济学的算计
亚当·斯密在《国富论》里说,人是趋利避害的。换句话说,每一次选择,其实都像一笔账。街头冲突的现场,就是最赤裸裸的账本。代价是什么?可能是生命、可能是重伤、可能是家庭破碎。收益呢?或许是短暂的掌声,或许什么都没有。人类的大脑在瞬间就会做出算计,虽然这个算计并不是拿计算器,而是一种条件反射。故事发展到这里,你可能已经能感受到,那种所谓的“懦弱”,有时候其实是一种经济学意义上的“理性”。只是这种理性让人心里酸楚了,因为我们希望世界是“见义勇为就有光荣”,可现实往往是“见义勇为就可能失去一切”。这才是最揪心的地方。

六、福柯的权力与自保
福柯提醒我们,权力不是只存在于显性的法律或制度里,而是无处不在的,它通过规则、舆论、潜意识来塑造人。唐山事件里,恶人的气焰为什么那么嚣张?因为他们在潜规则里早就知道,惩罚的链条是脆弱的,代价也许并不沉重。于是,他们的暴力就显得肆无忌惮。而普通人呢?同样被这种权力塑造着。你看到新闻里一个又一个“出头的人”下场不佳,于是你自然学会了收起拳头,收起声音,甚至收起愤怒。这种自保不是因为你天生懦弱,而是权力环境逼出来的。那我们该怎么办呢?说白了,能做的就是两条腿走路。一方面,推动社会制度更加健全,让恶人付出代价,真正震慑住恶行;另一方面,在这种变革完成之前,务必要学会自保。保护家人、保护自己,把生命放在第一位。别急着跟命运较劲,先问问自己最在意的是什么。这样一来,你才不会摔得太疼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
参考阅读
《文明及其不满》 弗洛伊德
《区隔》 布迪厄
《旧制度与大革命》 托克维尔
《国富论》 亚当·斯密
《规训与惩罚》 福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