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山之后,浙江5男子吃烧烤上热搜!人很难出淤泥而不染,也很难见贤不思齐!
2025-09-06
主题
人以群分之前,先看你与谁同行
核心矛盾
人与人之间的巨大差别,往往不是天生决定的,而是环境和伙伴塑造的。问题在于:你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,就会慢慢变成什么样的人。这是机会,也是陷阱。
正文
鲜明对比的震动
那几天,手机屏幕上刷出的画面,仿佛在心口砸下一记重锤。一边是唐山的恶行,让人愤怒到手心冒汗;另一边是浙江义乌的五个男人,吃完烧烤还帮老板娘把桌子收拾得干干净净的。对比鲜明到刺眼,同样是“几个男人”,却天壤之别。孟子写过:“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。”看见那九个动手的,真觉得畜生不如;可再看义乌的五个,心底升起暖意,觉得他们才配得上“顶天立地”这四个字。问题来了,为什么同样是普通人,有人选择作恶,有人坚持善良?说白了,人与人之间的差距,常常比人与畜生的差别还大。那我们该怎么办呢?先提醒自己:别急着给人贴标签,先看清楚人品。
标签的误导
苏格拉底说过:“未经审视的人生,不值得过。”标签就是未经审视的判断。看到劳改头、纹身、宽肩膀,就断定是坏人;看到眼镜、书本、文弱身材,就觉得是好人。这不是审视,而是偷懒。《论语》里有句话:“君子不器。”意思是,不能只凭外形去断定本质。传播学研究表明,公众情绪常常被“视觉锚点”操控——把一些符号堆在一起,就能快速营造印象。但这种印象极易伤及无辜。想象一个场景:一个安分守己的工人,辛苦一天,穿着汗衫和工装短裤,走在街头。别人看见,偏偏觉得“不像好人”,他无辜不无辜呢?所以说,别轻易被标签牵着鼻子走。遇到人,别忙着贴标签,先看他做了什么。
群体的力量
卢梭在《社会契约论》里提醒我们,环境能塑造人心。一个人孤零零时,可能还有理智,可一旦身处群体,就容易被裹挟。唐山的九个男人里,难道没有人心里打过退堂鼓?可偏偏环境裹挟,最后一起沉沦了。浙江那五个男人里,难道每个人都愿意收拾残局?或许一开始有人犹豫,可其他人动手了,他也不好意思不跟着干。心理学家阿希的从众实验早已揭示,人很容易在集体中改变选择。这就是“人以群分”的真实写照。可关键是,在群分之前,你要先选择和谁站在一起。说白了,群体的力量能让你向下,也能推你向上。那我们能做的,就是挑选能把你推向更好的圈子。
同行的选择
梁启超说过:“人生须自决择。”选择比努力更重要。你身边的人,会成为一面面镜子,折射你可能的未来。你看创业圈里,有人天天混在投机取巧的饭局,慢慢就觉得赚快钱是理所当然的;有人坚持和踏实做事的人打交道,哪怕走得慢,路却越走越稳健。历史学家陈寅恪写过:“自由之精神,独立之人格。”可独立人格不是凭空长成的,是和谁同行慢慢磨出来的。换个角度去感受,如果你身边全是抱怨工作、看衰生活的人,你还能轻松保持乐观吗?反过来,如果身边都是自律、上进的人,你就算想偷懒,也会觉得丢脸。所以说,慎重挑选同行人,比盲目努力更划算。
影响的渗透
荣格提醒过:“人要么被潜意识支配,要么学会意识它。”关系中的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的,不是一次轰轰烈烈的大事,而是日常的点点滴滴。你老婆的一句鼓励,你朋友的一个习惯,你同事的一种氛围,都在悄悄塑造你。张载在《横渠四句》中讲“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”,这种担当感,也是和身边的氛围密不可分。设身处地去体会,当你朋友坚持学习,你不好意思荒废时间;当你伙伴乐观面对困境,你自然也少了抱怨。反过来,如果天天泡在消极氛围里,你很难不被拖下水。环境这东西,无声无息,却改变了你的一生。那我们能做的,就是及时止损,远离那些正在消耗你的人。
不染与思齐
古人常说“出淤泥而不染”,但庄子也提醒过:“人处世间,不可不慎交游。”现实里,很少有人能在污浊里完全不染。更常见的是,靠近好人,你不知不觉也会思齐。孟子说:“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。”这句古话说尽了人性规律。你看余华的《活着》里,主人公一生起伏,但总能从身边人的善意里得到支撑。这就是见贤思齐的力量。把时间拉回到我们身边,或许你也经历过:和某个正能量的朋友接触久了,你心里也更敞亮了;和某个抱怨不停的伙伴走得近,你心情也越来越阴郁。说白了,人很少能逆流而上,更多时候只能随流漂动。余生要学会筛选,让自己多靠近能让你变好的那群人。
参考阅读
《社会契约论》 卢梭
《论语》 孔子
《活着》 余华
《人格面具》 荣格
《横渠四句》 张载
《从众实验》 阿希
《大问题》 西蒙·布莱克本
《乡土中国》 费孝通
《古文观止》 吴楚材、吴调侯
《自由与独立人格》 陈寅恪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