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粥左罗:未来什么样的人更能赚到大钱?
2025-09-06

主题
未来能赚大钱的人,靠的不是单一的努力,而是对稀缺资源的把控。

核心矛盾
努力已经成为普遍现象,但努力并不能保证财富。真正拉开差距的,是谁掌握了不可替代的资源与能力。

正文

一、努力不再稀缺
夜里两点,灯火通明的写字楼里,还有人盯着电脑,眼睛布满了血丝。他们努力着,可工资并没有翻倍,生活压力反而越来越大。说白了,努力早已不是稀缺的了。马克思在《资本论》里提醒我们,劳动的价值受限于市场需求,而不是投入的汗水。今天的社会,努力只是及格线,不是胜负手。那问题来了,如果人人都努力,那真正能赚到大钱的人,到底靠的是什么呢?

二、圈层决定上限
布迪厄提出过一个观点:资本不仅仅是金钱,还有社会关系和文化资源。你周围的人,决定了你能接触到什么机会。设身处地去体会,一个在小城努力打工的人,和一个在创新企业里积累人脉的人,努力程度可能一样,但信息差早已把未来拉开了距离。关键是,信息差就是财富差。你看,很多投资机会、合作项目,流转的都是有限的圈子。站在圈子里,你轻松就能拿到;站在圈子外,再努力也难以触碰。所以说,如果你还在困惑为什么努力没结果,不妨先看看自己身处的圈层,是不是在帮你推一把。

三、稀缺技能才是筹码
亚当·斯密在《国富论》里强调过,分工带来效率。可今天的世界,仅仅是分工还不够了。关键是你在分工体系里,能否占据稀缺的位置。比如同样是做设计,会PS的人成千上万,但能独立搭建品牌系统的战略设计师却凤毛麟角。差别在哪里?就在于稀缺性。稀缺,才意味着溢价。职业发展专家查尔斯·汉迪说过,人应该寻找“第二曲线”,在别人还没看到的地方提前布局。换句话说,未来能赚大钱的人,都是那些能掌握稀缺技能的人。努力是底色,稀缺才是亮点。

四、时间的复利效应
眼前浮现出这样一幕:有人每天熬夜刷短视频,醒来一身疲惫;有人每天花两小时读书、输出,几年后就拥有了扎实的知识体系。差别看似微小,却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。托尔斯泰写过,时间就是生命的容器,你装进什么,就会收获什么。会用时间的人,把平凡的一天变成了未来的复利;不会用时间的人,把精力消耗在琐碎里。说到底,你如何度过一天,就如何度过一生。要想在未来脱颖而出,就得把时间花在能积累复利的地方。

五、掌握叙事权的人更值钱
福柯提醒过我们,权力无处不在,掌握话语的人,掌握了资源分配的主动权。传播学研究表明,会讲故事的人,往往能获得更多关注和资源。你看,一位创业者,不仅要有产品,还要会讲一个打动投资人的故事;一位职场人,不仅要完成工作,还要让上级知道你的价值。说白了,叙事权就是放大器,让你的努力被看见,被认可,被放大。那些能赚大钱的人,不仅做事,更懂得讲故事,把自己放在舞台中央。那我们该怎么办呢?试着锻炼表达,把价值说出来,而不是藏在心里等人发现。

六、敢于止损,才能轻装前行
历史学家托克维尔在《旧制度与大革命》中观察到,一个制度崩溃前,人们最痛苦的并不是困境本身,而是舍不得放弃旧有秩序。生活也是一样,很多人明知道方向错了,却因为已经付出太多而不愿回头。结果呢?越陷越深,错失了新的机会。敢于止损,才是真正的智慧。未来能赚大钱的人,不是那些一直硬撑的人,而是敢于在错误里抽身,把资源重新投入到新的可能里。这样一来,你才不会把自己困死在旧选择的泥潭里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
参考阅读
《资本论》 马克思
《区分》 皮埃尔·布迪厄
《国富论》 亚当·斯密
《第二曲线》 查尔斯·汉迪
《论自由》 约翰·穆勒
《旧制度与大革命》 托克维尔
《规训与惩罚》 米歇尔·福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