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粥左罗:赚到足够多本金之前,别谈钱生钱
2025-09-06

主题
赚到足够本金之前,别急着谈钱生钱

核心矛盾
年轻人一边渴望财富自由,一边忽视本金积累的重要性,结果常常在没有安全垫的情况下就急着追逐投资机会,最后不是被割了韭菜,就是在风险里一败涂地。

正文

钱生钱的幻觉
有一次,我在咖啡馆里,听到两个年轻人聊得热火朝天。一个说:“我已经不想打工了,打工多慢啊,我要学投资,让钱替我赚钱。”另一个点头附和,好像已经看见了自己财富滚雪球的未来。可是结账的时候,两个人为了一杯拿铁的买单谁出,犹豫了半天。这一幕让我想起一句话:人们常常高估自己能在市场里赚钱的能力,却低估了手里没钱的窘迫。马克思早就提醒过,资本是一种再生产的力量,可前提是你得先有资本。没有本金,钱生钱只是一场空想。说白了,如果连应急的钱都不够,所谓的财富自由就是镜花水月。那我们该怎么办呢?别急着追逐投资风口,先扎实攒下你的第一桶金吧。

本金是抵御风险的盔甲
弗洛伊德写过,人类行为背后最大的动力是焦虑。财富也是一样,没有本金的时候,所有投资都像赌博。你会盯着每天的涨跌,心跳咚咚加快,夜里睡不踏实。可一旦有了厚实的本金,就算市场风浪再大,你也能稳住心态,不至于被一点波动吓到。这让我想到清代思想家王夫之说过的一句话:“财之积也,乃所以御患。”意思很直接,有存款才能挡灾难。社会学家布迪厄强调过“资本形式”的积累,不仅仅是钱,还有时间、经验和人脉。可偏偏在金钱这一项上,太多人心浮气躁,想用小钱撬大局,结果输得更惨。所以说,攒本金不是落伍的笨办法,而是最现实的盔甲。要做的就是放慢节奏,别一上来就幻想暴富。

急功近利的陷阱
这几年,网络上充斥着“理财博主”的故事,什么“95后靠基金实现财富自由”“90后炒币赚到千万”。结果呢?很多人一头扎进去,被市场教训得体无完肤。《乌合之众》里说过,大众心理总是容易被幻觉支配。年轻人看见别人成功,就觉得自己也能复制。但托尔斯泰提醒过,人类真正的自由,不是摆脱所有约束,而是能承受约束。财富也是一样,真正的自由来自于稳健的积累,而不是急功近利的幻想。把时间拉回到2021年,不少人满仓追逐虚拟货币,最后看着账户腰斩,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一样。说白了,不是投资不行,而是没本金的投资,就是用未来赌今天。与其被幻觉牵着走,不如先把地基打牢。

本金积累的社会学意义
费孝通在《乡土中国》里提醒我们,社会的秩序其实靠“积累”维持。对个体来说,本金就是一种社会安全感。没有本金,你可能被迫接受所有不公平的工作条件,因为你没有退路。可一旦有了存款,你就能在面试时更有底气,说“不”而不是硬着头皮妥协。这种底气,才是职业发展的护身符。经济学家凯恩斯写道,资本积累是社会进步的基石。如果年轻人普遍缺乏本金,就很容易陷入“月光—借贷—焦虑”的恶性循环。那是一种怎样的画面呢?每到发薪日,钱刚到账,就像从左口袋倒进了右口袋,月底又归零。这样的日子,谈不上自由,只有被动。积累本金,才是让自己不至于被社会推来搡去的第一步。

文化与心理的错觉
荣格说过,人必须直面内心的阴影。很多人不愿意面对自己的财务现状,总喜欢幻想未来的暴富。这种心理就像古希腊神话里的伊卡洛斯,拼命往太阳飞,最后掉进了海里。中国古人也早有提醒,《增广贤文》里说:“未晚先投宿,鸡鸣早看天。”意思是未雨绸缪,别临渴掘井。可现代年轻人却常常在消费主义的裹挟下,反而提前透支未来。买分期的手机,刷信用卡的旅行,表面风光,实则空虚。文学家鲁迅曾写过:“浪费别人的时间,其实等于谋财害命。”放在财富积累上,浪费自己本金的机会,也是对未来的谋害。所以说,稳住心态,把眼光拉长,本金才是你与未来谈判的底气。

本金带来的职业自由
职业发展的路上,本金往往比你以为的更重要。你看丁磊就很典型,早年创业时并不急着融资,而是先靠自己养活公司。正因为有本金,他才有底气挑客户,而不是随便接单。张五常也强调过,市场选择权总是掌握在有资本的人手里。年轻人总说要追逐自由,可自由从来不是口号,而是能承受暂时不赚钱的勇气。有本金,你才能拒绝不喜欢的老板,才能敢在关键时候转型。把时间放长远看,财富自由的第一步,不是炒股,不是投机,而是攒够本金。说白了,本金是你所有冒险的门票,没有它,再漂亮的机会也进不去。那我们该怎么做呢?先定个小规矩吧,比如每个月固定存下20%,不动用,不幻想,慢慢积累。等本金足够厚实了,再去谈“钱生钱”,那时你会发现自己真正有了选择的自由。

参考阅读
《资本论》 马克思
《乡土中国》 费孝通
《通论》 凯恩斯
《自卑与超越》 阿德勒
《红书》 荣格
《增广贤文》 佚名
《从0到1》 彼得·蒂尔
《资本的逻辑》 张五常
《文化苦旅》 余秋雨
《钦定大清会典》 清廷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