减少精神内耗的10个方法
2025-09-06
主题
减少精神内耗,其实就是学会和自己和解。
核心矛盾
外在世界越来越复杂,内心世界却越来越混乱。人们常常陷在自责、纠结和过度思虑里,耗尽了精神能量。如何既不被外界牵着走,又能保持内心的轻盈?
正文
一、那份“累”不是身体,而是心里
眼前浮现出这样一幕:地铁里,一个年轻人盯着手机,眼神空洞,手指机械地滑着屏幕。明明身体还算健康,可他说“我好累啊”。这累不是肌肉的劳累,而是心里的疲惫。精神内耗,就是这种看不见的消耗。弗洛伊德提醒过我们,人常常被内在冲突拖住脚步。想要做自己,却又怕不被认可;想要休息,却又被责任感催着往前跑。于是每一天都像打了一场无形的仗。说白了,人不是累于事,而是累于心。那我们该怎么办呢?第一步,就是学会觉察。别总以为累是因为没睡够,很多时候,是因为心里的“绳子”拉得太紧了。
二、牺牲感背后的陷阱
很多家庭里,父母会说:“你知道为了你,我放弃了多少吗?”这句话背后,其实藏着沉重的期待。结果呢?孩子没有做到,父母心里就涌出委屈;孩子努力做到,又背上无形的压力。社会学家费孝通在《乡土中国》里写道,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常常纠缠不清,个人意愿容易被牺牲在集体期待中。可偏偏,这种“牺牲感”,正是精神内耗的温床。说到底,你做一件事,是出于心甘情愿,还是出于被迫?这两者,带来的感受天差地别。如果是前者,哪怕辛苦,也能从意义里得到支撑;如果是后者,再小的付出,也会变成心里的重担。所以说,遇到这种情况,不妨先停一停,收一收心,问自己一句:“这件事即使没人回报,我愿意做吗?”想清楚了再出手,内耗自然会少很多。
三、想得太多,做得太少
夜里躺在床上,脑子里转个不停:要不要换工作?要不要开始学习?要不要联系那个久未谋面的朋友?结果想了一宿,第二天什么都没做。心理学家威廉·詹姆斯早就提醒过,人类的精力是有限的,花在想象上的,就少了留给行动的。想来想去,不如先迈一步。比如想写一本书,不妨从写一篇日记开始;想健身,不妨先去小区跑两圈。卡尼曼在《思考,快与慢》里写道,人脑常陷入过度分析,拖延其实是认知的陷阱。行动,才是打破陷阱的钥匙。所以说,这时候最稳的做法,就是先去做点什么。别管结果完美不完美,先让自己动起来。
四、学会把别人的事还给别人
有个职场人常常心烦:同事没完成的工作,他替补;朋友遇到的烦恼,他揽下;家人不合理的情绪,他照单全收。结果呢?自己累得焦虑不堪,别人却没因此变得更好。阿德勒在《自卑与超越》里提出过“课题分离”,意思就是,你的事归你,我的事归我。可现实里,很多人分不清边界,结果把别人的包袱都背在了自己肩上。长此以往,精神被压得透不过气。说白了,你既剥夺了别人承担的机会,又让自己陷在困境里。最明智的做法,是学会放手。别人的课题,就还给别人吧。边界清晰,才有余力守护自己。
五、情绪要说出口,而不是憋在心里
回到家,你忙了一天,还做了饭,辅导了孩子,结果桌上的碗筷还没人动。那一瞬间,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。你有三个选择:直接说“我今天累了,你帮我收拾一下”;忍不住暴怒,吵一架;或者自己默默收拾,整晚冷着脸。心理学家马歇尔·卢森堡在《非暴力沟通》里强调过,情绪是信号,需要被表达。说出来,是给对方机会理解你;憋着,只会让情绪一点点侵蚀自己。可偏偏,很多人不会说,习惯用沉默或冷战代替沟通。结果不是矛盾化解了,而是关系更紧张。所以说,别害怕表达。哪怕只是简单一句:“我累了,需要你帮忙。”这句话,比一晚上冷战更有力量。
六、学会止损,让自己轻盈一点
有个朋友做投资,眼看着股票跌了,心想:“都亏这么多了,再等等吧。”结果越等越亏,内心越来越焦虑。这其实就是“沉没成本”在作怪。经济学家赫伯特·西蒙提醒过,人常常被过去的投入绑架,却忘了理性地看未来。人生里的很多消耗,恰恰是因为舍不得放弃。继续坚持,未必是勇敢,有时候是固执。敢于放弃,反而是一种清醒。那我们该怎么办呢?当你发现一件事不断让你疲惫、不断拖垮你,就别再硬撑了。停下来,换一条路,反而更轻松。说白了,放弃不是认输,而是为自己留出新的可能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参考阅读
《乡土中国》 费孝通
《思考,快与慢》 丹尼尔·卡尼曼
《自卑与超越》 阿德勒
《非暴力沟通》 马歇尔·卢森堡
《文明及其不满》 弗洛伊德
《有限理性与组织行为》 赫伯特·西蒙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