刷屏的新东方老师直播,笑不出来
2025-09-06
主题
新东方直播,为什么能点燃人心?
核心矛盾
新东方的老师,从讲台跌落到直播间,本应是身份的落差,却在观众眼里成了一种新的力量。矛盾在于:一边是“鸡汤式的努力”曾经被嫌弃,一边是如今的他们,带着同样的语言,却又赢得了空前的掌声。为什么?
正文
一、熟悉的味道,又回来了
那天点开直播间,扑面而来的,是熟悉的黑板气息。老师手里拿着马克笔,一边卖牛排,一边讲“steak”的词源;嘴角带笑,顺手能扯到维京海盗。屏幕这头的人们,笑着、听着、买着。
结果呢,大家突然发现,这不是带货,而是课堂的延伸。三分英语,三分百科,三分哲理,再加上一点点幽默,简直和当年的新东方课堂一个模子。
可偏偏,这样的“套路”,在几年前是被讽刺为“毒鸡汤”的,如今却让人直呼上头。问题来了,为什么当年的嫌弃,今天却变成了掌声呢?
二、鸡汤不变,语境变了
《乌合之众》写道,大众心理常常压倒个体理性。以前的新东方鸡汤,被理解成“站在讲台上说风凉话”。如今同样的话,从直播间传出来,背后却是失业转型的年轻老师。
这时候,受众的代入感就不一样了。观众看到的,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演讲,而是一个个跌落凡间的普通人。他们没抱怨,反而自嘲,“陕西人都是兵马俑,我是一号坑,第二排,第三个。”这份笑对困境的姿态,才真正打动了人。
说白了,鸡汤没有变,变的只是位置和语境。当讲台消失后,那些鸡汤成了倔强的底气。听的人,也就心软了。
三、心理学告诉我们,为什么会共鸣
故事发展到这里,你可能已经能感受到,那些直播间的“段子”和“金句”,其实触发了弗洛伊德所说的“移情效应”。观众把自己的焦虑,投射到了主播身上。
年轻的老师们,本来该在课堂挥舞手臂,如今却在直播间卖大米。落差感像一面镜子,照出了很多人的心境。每个人都在害怕某天自己也会失业,也会被迫转型。看到他们体面自救,观众内心像打翻了五味瓶,但转念一想:原来从谷底爬起来,也可以这样从容。
那我们该怎么办呢?别急着笑他们的“励志”,而是想想自己能不能也学会,用幽默消解苦闷。
四、历史里的循环与对照
托克维尔在《旧制度与大革命》中观察到,社会的巨变往往不是一夜之间的,而是积累已久的结构性力量突然爆发。新东方的转折,正是这样。
当年它是“穷小子逆袭”的象征,是无数人追梦的舞台;后来它被骂是“画大饼”的骗子,成了众矢之的;如今又因直播带货翻红,成了“体面自救”的样板。
这三次身份转折,何尝不是历史的一种循环?从追捧,到厌恶,到重拾温情。人们看待新东方,不只是看企业,更是在投射自己对时代的期待和失落。那是一场社会心理的回旋。
五、经济学里的自救逻辑
亚当·斯密在《国富论》里强调,市场中的分工,能让资源重新流动。新东方老师从讲台走到直播间,看似落差,实则是另一种分工。
卖米卖虾,本是低门槛行业,可他们硬是用知识、幽默和人格魅力,抬高了壁垒。观众不只是买产品,而是买一种“文化人带货”的稀缺体验。
换句话说,这就是经济学里的“差异化竞争”。当直播带货卷到极致,喊破喉咙的低价已不够,他们用讲台上的能力,创造了新的价值。说白了,他们不是在卖货,而是在卖“体面的自救”。
六、传播学里的标签效应
眼前浮现出这样一幕:一个老师一边讲苏轼,一边卖书,弹幕刷屏“买了”;另一个老师自嘲自己像兵马俑,观众笑着也点开了链接。结果呢,这些片段被反复转发,成了新的标签。
传播学研究表明,人们记住的不是全部,而是几个关键符号。董宇辉成了“中关村周杰伦”,直播间成了“知识型带货”的代表。这些标签,迅速扩散,把他们从普通主播,推成了全民话题。
那我们该怎么办呢?别小看标签的力量。无论在哪个行业,能创造差异化符号的人,往往能在混乱中活下来。
结尾
新东方的直播,不是奇迹,而是命运的必然。跌倒了,却用另一种方式站起来。人们追捧的,不是米和虾,而是那份“不抱怨,只自嘲”的体面。
这才是当下最稀缺的故事:有人在跌宕中保持风度,有人能用笑声穿越泥沼。看他们翻红的样子,仿佛看见了我们自己,也能有机会再次出发。
所以说,别怕跌落,学会在任何舞台上找到属于自己的亮光。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参考阅读
《乌合之众》 古斯塔夫·勒庞
《旧制度与大革命》 托克维尔
《国富论》 亚当·斯密
《文明及其不满》 西格蒙德·弗洛伊德
《传播学原理》 丹尼斯·麦奎尔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