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对话董宇辉:当一个新东方老师开始卖菜
2025-09-06

主题
当董宇辉从课堂走到直播间,他守住的不是岗位,而是意义。

核心矛盾
表面上,是老师与主播的身份差异;本质上,是理想与现实的拉扯:一个普通人如何在巨大的落差与聚光灯下,坚持自我价值,不被流量裹挟。

正文

一、黑眼圈背后的坚持
镜头拉近,一个男人端着书,笑容还在,可眼下的黑眼圈越来越浓。你会以为他熬了个夜,其实是连续几个月只睡三四个小时的常态。他叫董宇辉,一个从讲台走到直播间的英语老师。有人说他是运气好,被算法推到了风口。可听他自己讲,就会发现另一面。直播前俯卧撑几十个,蹦几下,再灌一罐红牛,硬把疲惫压下去,笑着开口。你要问,为什么要这么拼呢?他说:“因为我不想辜负。” 这两个字,掷地有声。那是一种对团队的愧疚,对农民的牵挂,对课堂记忆的守望。说白了,他撑着,不是为了流量,而是为了心里那口气。这样的坚持,已经不是体力能解释的,而是一种精神支撑。换作你,你能扛多久呢?

二、从课堂到卖菜的落差
黑板前,他一支粉笔能调动百来双眼睛,那是激情燃烧的瞬间。可切换到直播间,九块九的苹果卖不出去,没人回应,弹幕冷冷清清的。这落差,比收入的起伏还刺痛人。历史学家托克维尔在《旧制度与大革命》中提醒我们:巨大的不满,往往来自期望与现实的落差。董宇辉的落差,就是从课堂的聚光灯掉进了无人问津的漩涡。可偏偏,他没换套路。他说:“我一直就是这么讲的。” 仿佛是在重复课堂的节奏,只是换了个舞台。等好运撞过来时,人们看到的不是一个新主播,而是一个从未改变表达方式的人。这提醒我们:真正的底色,不会因为环境变了就消失。那我们呢?在遇到落差的时候,是怨天尤人,还是继续走老路,守住那点相信的东西?

三、意义感,比薪水更能撑人
《国富论》里,亚当·斯密讲分工带来效率,但他也强调“人类的需求不仅仅是面包”。董宇辉说过:“卖苹果,一晚一万箱,就是几万块钱,能变成农民吃药的钱、孩子上学的钱。”那一刻,他卖的不只是苹果,而是一份连接土地的责任。他是农民的儿子,家人今天还在地里忙着,他比任何人都懂那背后的辛苦。意义感,对他来说,比涨工资、比公司股价翻番更能让人咬牙坚持。这也是社会学家涂尔干提醒过我们的:个体的幸福离不开“集体目标”的支撑。说白了,当一个人把自己绑在更大的意义上,他就能熬过常人熬不过的黑夜。那我们该怎么做呢?不妨问问自己,你现在的工作,能不能为别人解决一点真实问题?如果答案是肯定的,那就是你最好的安全感。

四、朋友,而不是粉丝
“我身边多了十万个朋友。”他说这句话时,语气格外平淡。别的主播喊“粉丝”,他偏要换个词。福柯提醒过我们,权力是无处不在的,它渗透在称呼里、关系里。当你喊别人“粉丝”,你就站在了上位,仿佛他们在仰望你。而董宇辉说“朋友”,是把自己放下,和屏幕对面的人站在一起。这小小的语气转换,其实藏着传播学的智慧。《乌合之众》里说过,大众心理容易被裹挟,可当你把人当“朋友”,他们反而能在亲近里保持清醒。董宇辉的“朋友论”,让他逃过了流量的绑架,也赢得了信任。那我们在社交里呢?是不是也常常把别人当做“粉丝”或者“资源”?也许,换成“朋友”这个角度,我们的关系会更真切,也更稳。

五、教育的回响
他讲过一个故事,一个女孩用毛票凑不齐学费,他垫了一半,让她上了课。后来女孩越来越自信,成绩越来越好,考上了大学。多年过去,女孩没再常联系,可奶奶每到节日,都会给他送饺子。那饺子,他边流泪边吃下去。荣格说过,人必须直面内心的阴影,才能获得成长。董宇辉的阴影,是课堂的失去;可回忆里那些学生的眼神、那些饺子的温度,让他一次次确认:教育的回响不会消失,它会在时间里回馈给你。他说:“帮人、改变人的快乐,比综艺、比巨款更强烈。”换句话说,这是他价值的锚。那我们呢?是不是也能留下一点能在别人身上继续发芽的东西?别小看这一点,它会在很多年后,成为你最大的底气。

六、守住“回家的美好”
他说自己理想的生活,是“陶渊明一样,种地就能养活自己”。在城市里,他用再贵的枕头都睡不好;回到农村,躺木板床,反而睡得踏实。那是一种“回家的美好”。《平凡的世界》里写道:“杀不死的,终将使你强大。”这本书,他读了六遍,每一遍都读出新的层次。他把孙少平看成自己,不是像,而是就是。经济学家凯恩斯说过,长期我们都要回归简单的生活。董宇辉心里的简单,就是土地和课堂。这也解释了他为什么能在流量里保持清醒:他心里一直有个“回得去的地方”。对我们来说,或许未必是农村,但一定有一处能让心落地的“原点”。别忘了留住它,它会在你最焦虑的时候,把你托住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
参考阅读
《旧制度与大革命》 托克维尔
《国富论》 亚当·斯密
《乌合之众》 勒庞
《平凡的世界》 路遥
《文明及其不满》 弗洛伊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