粥左罗:任何事情,别让自己在没得选时做决定
2025-09-06
主题
别在没得选的时候做决定
核心矛盾
很多人总觉得自己在做选择,实际上不过是被逼着走。真正的决定,不是被动情况下的无奈之举,而是在有余地、有准备时的主动出手。矛盾就在这里:你以为自己在选择,其实只是没得选时的仓促应对;而高手,早在有余裕时,就已经把路备好了。
正文
一、仓促的决定,常常带来遗憾
夜里下班的街头,外卖员急匆匆地踩着电动车,眼神慌乱。刚才老板打电话催单,他只能在两条路之间选一条。可无论怎么选,都迟了。结果呢?客户差评、平台扣钱、自己心里堵得慌。那一刻,他其实没得选,只能硬着头皮做决定。这种境遇,谁没遇到过?考试没复习,只能临场乱写;工作拖到最后一刻,只能瞎拼;感情里被逼婚,只能随便点头。托尔斯泰提醒我们,人生最可悲的,不是没有选择,而是误以为自己在选择。说白了,没准备就被逼着拍板,这种决定九成九带来的是懊悔。那我们该怎么办呢?别把命运交给“没得选”的时刻,提前准备,才是真正的底气。
二、没得选的背后,是拖延和侥幸
故事发展到这里,你可能已经能感受到:很多时候,我们之所以落到没得选的地步,是因为之前一直在拖。明明该行动,偏偏想着“还有时间”;明明该准备,偏偏说“再等等”。行为经济学的研究早就揭示过,人类有“拖延偏好”,总高估未来的自己,低估眼前的风险。于是,一步步把自己逼到悬崖边。就像大林那样,工作敷衍着,等领导追问才慌张解释。结果看似他在做选择,实际上已经没了余地。那我们该怎么办呢?别信“以后会更好”,把能做的小事先做掉,把能早准备的内容先准备好。与其幻想未来的自己多聪明,不如让现在的自己多走一步。
三、高手的选择,永远是在场外做的
设身处地去体会,一个真正厉害的棋手,下棋时不是才开始思考,而是棋盘没摆之前,已经推演过无数次。哈耶克提醒过,市场像“自发秩序”,不要高估控制力。你无法掌控未来,但可以提前设好规则,让自己在关键节点有余地。乔布斯辞职再创业,看似仓促,其实他早就在构思“下一台机器”。华为面对封锁,看似被逼,却能迅速转向芯片自研。因为他们早就在可能发生之前,留好了后手。那我们该怎么办呢?别等火烧眉毛才慌乱,平时就要准备几个“备选项”。当局面突变时,你才能稳稳地把主动权握在自己手里。
四、历史告诉我们,被动选择代价太大
把时间拉回到历史的瞬间,托克维尔在《旧制度与大革命》中观察到,法国贵族长期坐享其成,面对社会结构的巨变时,已经没了选择,只能被推翻。相反,英国贵族在风暴来临前,就主动做出改革,保住了自身利益。历史学家普遍认为,制度的惯性比个人意志更有决定力。换句话说,当你没在余裕时调整,等到局面压下来,就只能交出一切。那我们该怎么办呢?学会提前修补,不要等裂缝扩大。生活和工作都是一样,主动在小事上练习选择,才能避免大事来时陷入被动。
五、心理学揭示,没得选时人最容易冲动
弗洛伊德提醒我们,内心冲突决定外在选择。人在没得选的境地里,往往不是理性,而是情绪在主导。你焦虑着、害怕着,于是仓促决定,事后懊悔。比如有人感情受挫,冲动结婚;有人压力太大,随便跳槽。短期看,似乎解决了眼前困境,长远看,却掉进了更深的坑。《乌合之众》写道,大众心理常常压倒个体理性。一个人没得选时,往往会变成被情绪裹挟的大众的一部分。那我们该怎么办呢?在情绪翻滚的时候,先停一停,收一收心。别急着做决定,等情绪过去,再去想理性的方案。这样一来,你就不会摔得太疼。
六、学会把选择权掌握在自己手里
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?一个人走在路口,不慌不忙,因为不管往哪边走,他都提前规划好了。福柯说过,权力无处不在,它通过无形的规则塑造人。规则就是:选择权永远在准备好的人手里。说白了,你准备得越早,余地就越大;你被动得越久,局限就越多。高手和普通人的差别,不在于谁更聪明,而在于谁能提前点亮灯,把未来的路看得更清楚。那我们要怎么收尾呢?别在没得选的时候仓促决定,你完全可以给自己定个小规矩,比如任何重大决定,都放在有余地的时候做。等你习惯了这种节奏,你的人生就不会被动,而是始终在主动。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参考阅读
《旧制度与大革命》 亚历克西·德·托克维尔
《乌合之众》 古斯塔夫·勒庞
《文明及其不满》 西格蒙德·弗洛伊德
《自由秩序原理》 弗里德里希·哈耶克
《规训与惩罚》 米歇尔·福柯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