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东方甄选」粉丝突破1000万!为什么俞敏洪总能带出强悍的团队?
2025-09-06
主题
为什么俞敏洪总能带出强悍的团队
核心矛盾
很多公司有钱、有资源,却始终带不出能打硬仗的团队;而新东方在最艰难的时候,反而爆发出了惊人力量。矛盾就在于:多数领导把注意力放在机制和手段上,而俞敏洪却更懂人性,他能在个性、分享、主导、气场、判断、包容之间,找到团队真正的生长点。
正文
一、个性的力量
夜晚的直播间里,董宇辉哽咽着说出那句“挺想他们的”,屏幕前的人心里都颤了一下。这不是煽情,而是个性里的真诚在起作用。
俞敏洪一直强调,领导力的底色来自个性。他举过一个例子,一个小气的人,他逼着他每周请客吃饭,结果呢?一次次掏钱,换来了一次次关系的拓展,最后这个人彻底变大方了。
荣格说过:“人必须直面内心的阴影。”很多人被自己的性格局限着,胆小的更胆小,封闭的更封闭,可个性是能训练的。你主动参与,你合群友好,你坦诚开朗,你坚毅果断,领导力的种子就被种下了。
所以啊,如果你总觉得自己不适合当领导,不妨先从一点小动作开始。比如主动发起一次聚餐,主动承担一次小任务,让自己多一点参与感。个性可以养成,领导力也就慢慢显露了。
二、分享的气度
新东方一路走来,俞敏洪常说一句话:“分糖。”小时候,他靠分糖换来伙伴,长大后,他靠分享利益聚拢人心。
《国富论》里,亚当·斯密强调过,分工和交换才是财富的源泉。一个团队,如果只有你自己握紧利益,别人凭什么拼命?
越王勾践就是典型例子,他不懂有福同享,最后让忠臣自尽。而刘邦、唐太宗则不同,他们能把战果分出去,团队才愿意跟随到底。
说白了,分享不是损失,而是投资。一个敢于分利益、分机会的人,才会有更多人替你拼命。别怕吃亏,把蛋糕分大,才有人跟你一起做蛋糕。
三、主导的勇气
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?一群新来的学生,教室脏兮兮的,没有人动手。一个年轻人抱着扫帚,带着大家把教室打扫干净。结果呢?他被推成了班长。这个人就是俞敏洪。
他后来总结,主导原则就是在关键时刻主动出手,哪怕只是打扫教室。福柯说过,权力无处不在,它在日常行动里显露,而不是等头衔发下来才开始。
当你能主动为别人付出,你就天然占据了上风。可关键是,主导不是独角戏,而是要拉出核心团队。就像俞敏洪拉出五六个成绩好的同学,带着大家一起进步,这才是真正的领导。
那我们该怎么办呢?很简单,下次团队里遇到混乱局面,不要等别人发号施令,你先站出来,把秩序理清楚。你出手,局面就会跟着走。
四、气场的营造
很多人以为,能力决定地位。可偏偏,在北大十年的俞敏洪,能力不差,却一直被教授们的气场压着。他后来明白了,宁为鸡头,不为牛后。
哈耶克把市场形容为“自发秩序”,提醒我们别高估控制力。同样,气场不能靠别人给,要自己去营造。
新东方一开始,就是他带着几位下岗老太太干的,他的气场完全能压住。等徐小平、王强回国时,新东方已成型,他才有底气与他们同场。
所以说,如果你总是在一个圈子里被压着,不妨换个场。你能力够县长,就别硬挤皇帝的位子,先把县长当好,气场养起来了,机会自然会反转。
五、判断与纠错
历史学家托克维尔提醒过,真正的变革不是一时拍脑袋,而是长期共识的结果。新东方为什么能稳?因为最重要的判断不是俞敏洪一个人拍的,而是团队广泛讨论出的。
比如定下“教学质量为核心”,哪怕有人不同意,最后也只能退出。一个团队的力量,就在于方向统一。方向错了,努力全白费。
而纠错更关键。俞敏洪承认过很多错误,但他允许别人指出,也敢公开批评自己。这种氛围,就像《文明及其不满》里说的那样:承认矛盾,社会才会进步。一个敢自我批评的领导,才会有敢直言的团队。
你完全可以给自己定个规矩,比如每个月请两个人给你提缺点。别怕丢脸,反而会赢来信任。一个会改错的团队,才会越走越正。
六、包容与掌控
故事发展到这里,你可能已经能感受到,新东方的底气,不仅是能干,还在于能包容。非原则问题,再大的矛盾也能容下来;原则问题,过线必罚。这种张弛有度,让团队不至于散掉。
弗洛伊德提醒过,内心冲突决定了外在选择。一个人心里没安全感,就不会拼命。俞敏洪的包容,给了团队安全感;而他的掌控,又让公司不至于被顶尖人才带偏。
他懂得慢,不会盲目扩张;他也懂得忍,三年不当董事长,换来团队的再聚合。说白了,包容不是软弱,而是韬光养晦;掌控不是独裁,而是稳住节奏。
所以啊,你要带队,就别光想着管人,而是学会守住底线,容下人性,再加上掌控节奏。这样,你才可能带出一个能打硬仗的团队。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参考阅读
《国富论》/亚当·斯密
《旧制度与大革命》/托克维尔
《文明及其不满》/弗洛伊德
《规训与惩罚》/米歇尔·福柯
《自发秩序》/弗里德里希·哈耶克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