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粥左罗:他靠2700个粉丝,个人IP变现超100万?为何做个人IP如此赚钱?
2025-09-06

主题
什么样的人,一定要学习打造个人IP赚钱?

核心矛盾
很多人明明有才华、有热爱、有经历,却依旧困在时间换钱的死循环里。问题不是你不努力,而是你没有找到“个人IP”这个杠杆。说白了,你用旧的思维模型,永远走不出新的结果;但要不要跨出去,又常常被“不知道怎么开始”的焦虑困住。这就是矛盾:机会就在眼前,心里却迈不开那一步。

正文

一、旧思维,走不出新结果
深夜,键盘哒哒作响,有人正在加班写方案。心里暗暗盘算,月底能不能多拿点奖金。可结果呢,钱还是那点钱,日子一眼望到底。
粥左罗说过一句话:“永远不要按照月入5000、月入1万的思维模型,去思考如何赚100万。”这句话掷地有声。因为低维度的模型,注定得不来高维度的结果。
这让我想到《国富论》里,亚当·斯密讲分工时强调,效率的突破,靠的不是一个人更拼,而是换了生产方式。同样的,赚钱这件事,不是你再多熬几个夜,而是要换一套系统思路。
所以啊,你别指望凭老办法突然闯进高维度。要想走向更大的舞台,就得学会跳出眼前,重新搭建新的思维模型。

二、身边的普通人,凭IP逆袭了
换个角度去感受,一个山东三线城市的公务员,日常上下班波澜不惊,可她靠着副业分享成长心得,每年能多赚二三十万。粉丝呢?不过三四千。阅读量呢?平均两三百。可就是值钱。
这让我想起布迪厄的观点,他强调“圈层比个体意志更能决定上限”。她所在的公务员圈层,本来注定收入稳定但有限;可一旦打造个人IP,链接到新的圈层,收入上限就被改写了。
再看看另一个例子,北京科研单位的员工,副业做小红书,一年涨粉二十万,每月收入十万以上,广告费、训练营、课程齐头并进。她抓住了方法,就能把副业做成正业。
这说明什么?说明个人IP不是明星的专利,也不是只有天赋异禀的人才能玩。普通人只要思路对了,就能凭借IP,把生活的坐标往前推。说白了,你不试,就永远困在原地;你一试,可能会发现另一片天地。

三、为什么多数人迟迟不动
结果发生了一个有意思的事:我问一些人“你要不要做个人IP”,他们眼神闪烁,说“怕丢人”“没时间”“不知道能不能赚到钱”。
弗洛伊德提醒过,内心冲突决定了外在选择。你说怕丢人,其实是害怕被拒绝;你说没时间,其实是不敢打破舒适的惯性。
这情形,很容易让人联想到《乌合之众》里的描述:大众总是习惯随波逐流,宁可耗在熟悉的安全区,也不敢冒险去创造新秩序。可偏偏,这种“迟疑”,才是真正的风险。
你要知道,不做IP,你的收入曲线就是直线往前,天花板肉眼可见;做了IP,哪怕起点小,也可能长出指数级的可能性。说白了,真正的危险,不是丢人,而是停滞。

四、个人IP,到底能解决什么问题
设身处地去体会,一个设计师,每次被客户压价压得没脾气。可当他坚持输出作品,慢慢积累粉丝,客户主动找上门,价格再也不是问题。
经济学里的“信任成本”理论能解释这个现象。别人要不要掏钱,不在于你说自己厉害,而在于市场信不信。个人IP的价值,就在于它降低了信任成本,让别人更快做决定。
再比如,一个保险顾问,如果只是打电话推销,十个能成一个就不错;可如果他做了视频号,客户看了几十条内容之后主动来找他,那转化率完全不一样。
所以啊,不要低估IP的力量。它能帮你抬升议价权,能帮你拓展圈层,能帮你降低获客成本。说白了,它是你摆脱时间换钱的那把钥匙。你完全可以先定个小规矩,比如每周稳定输出一条内容,坚持三个月,你会发现困境开始松动。

五、做IP,别掉进误区
故事发展到这里,你可能已经能感受到,IP不是随便玩玩就能成功的。可偏偏,很多人掉坑里还不自知。
有人追热点,今天聊职场,明天聊情感,结果谁都记不住你是谁;有人光晒生活,不提供价值,结果短暂热闹后立马沉寂。
荣格提醒过:“人必须直面内心的阴影。”IP也一样,你得面对一个问题:你到底想被人记住什么?
说白了,IP不是人设,而是长期积累。定位清晰、价值持续,才能立得住。你别幻想靠一条爆款翻身,那只会让你短暂兴奋。稳扎稳打,才会在别人心里生根。你完全可以先问自己一个问题:我要别人一提起我,第一反应是什么?抓住这个,再去持续输出。

六、清醒者的选择
内心会涌出这样的感受:这个时代,信息过载,竞争加剧,看似机会多,其实陷阱更多。如果你只靠卖力,迟早会被替代;如果你会经营自己,才能拥有真正的护城河。
王志纲说过,战略不是照搬,而是结合土壤。个人IP也是这样,你不必模仿别人,而是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。
合上电脑前,我想留一句话给你:不做IP,你永远只有一条收入曲线;做了IP,你才可能拥有多条曲线。
所以说,别再犹豫了。哪怕从一条内容开始,也算是把门推开了一点。这样一来,你就不会被困住,而是能走得越来越稳。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
参考阅读
《国富论》 亚当·斯密
《乌合之众》 古斯塔夫·勒庞
《文明及其不满》 弗洛伊德
《社会学场域理论》 皮埃尔·布迪厄
《心理学与人生》 荣格
《王志纲战略课》 王志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