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动力,才是拉开人与人差距的关键:到底该怎么提高行动力?
2025-09-06
主题
行动力,才是拉开人与人差距的关键
核心矛盾
明知道该做什么,却总是拖延着不肯动手;计划列得满满的,却总是三分钟热度就放弃。人和人之间最大的分水岭,不是聪明,也不是资源,而是能不能真的把想法落到行动上。
正文
拖延背后的真相
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?新年立下的目标,纸上写得满满当当:每天读书一小时,每周健身三次,每月写一篇总结。结果呢?翻开笔记,第一页工整漂亮,第二页字迹潦草,第三页还没写完就停住了。到现在,目标早被丢到脑后,只剩下内心一阵阵愧疚。问题是,我们真的懒吗?其实不是。古人早就说过“靡不有初,鲜克有终”,意思就是大家都会开始,能坚持到最后的却寥寥无几。心理学家Kuhl提醒我们,当人遇到挑战时,大脑会预判能量消耗,本能想要逃避,这不是懒,而是大脑在自我保护。说白了,你不是不想做,而是被困在了“想做—不敢做—不去做”的死循环里。那怎么办呢?先别急着贴标签,把自己简单归为“懒人”。真正要做的,是拆开这个循环,找到突破口。
状态导向与行动导向
故事发展到这里,你可能已经能感受到,人对困境的反应差别很大。Kuhl的研究发现,有人遇到困境,会立刻行动,哪怕先做一点点也算前进;有人却一再等待,等状态好了再说。前者是“行动导向”,后者是“状态导向”。这两种心态的分水岭,就在于一个信念:要改变现状,靠不靠谱?行动导向的人信的是“先动一步,就能逼近目标”;状态导向的人则觉得“必须完美起步,否则宁可不做”。设身处地去体会一下,你是不是也常常想等状态好一点、心情顺一点、条件更合适一点?结果拖到最后,错过了最好的时机。布迪厄写过,圈层比个人意志更能决定上限。说白了,别人一边行动一边迭代,你却停在原地等最佳时机,差距就这样被拉开了。那我们该怎么办呢?别再等完美状态,先迈出一步,让行动本身去创造状态。
内隐自我的力量
把时间拉回到你曾经成功的瞬间:第一次独立完成一个项目,第一次硬着头皮上台演讲,第一次在跑道上坚持到终点。那一刻,你是不是觉得自己比想象中更有力量?心理学家Kuhl提出“内隐自我系统”的概念,说的就是这些过往经验会被储存在大脑里,关键时刻能激活我们,让正能量压过负情绪。可偏偏,很多人状态导向,等不到这个系统启动,就已经被吓退了。问题不是你没力量,而是你没调动起那个力量。那要怎么做呢?别让成功的经验沉睡着,要学会随时唤醒。你完全可以养成一个小规矩,把每一次战胜困难的记录写下来,放进一个“外脑工具箱”。下次再想退缩的时候,翻出来看看,就能提醒自己:我不是做不到,我以前已经做到过了。
自我效能感的底气
阿尔伯特·班杜拉在自我效能理论里强调过,一个人对“自己能不能做好”的信念,会直接决定他的行动力。换句话说,你觉得自己行,你就会动;你觉得自己不行,你就会拖。设身处地去感受一个场景:公司开会时,领导抛出一个问题,有人立刻提出方案,有人却只说“随便”“都行”。久而久之,前者积累了自信,后者越来越依赖别人。状态导向的人,往往习惯把选择权让出去,怕犯错,怕被否定。可这恰恰让他们更没底气,进入恶性循环。说白了,自我效能感不是天生的,而是每一次主动选择堆出来的。那要怎么堆?先从小事练习,比如聚餐点菜、出行路线、周末安排,都由你来定。哪怕只是小决定,也能给你积累信心。久而久之,你就会发现,自己比想象中更有底气。
拖延的泥淖
只要你回想类似的时刻,就能明白拖延最可怕的地方,不是没做事,而是被恐惧和犹豫耗尽了能量。外向的人,常常“先干了再说”,哪怕草率;内向的人,想得周全,却常常停在原地。心理学家Perpetua Neo发现,拖延者的大脑恐惧中心被点亮的频率特别高,他们宁愿逃避,也不愿面对可能的失败。关键是,这种逃避往往让情况更糟。拖一天,焦虑积累一天;再拖几天,内心被负面情绪填满。结果呢?原本可以轻松搞定的小事,最后被拖成了巨大压力。托克维尔提醒过我们,制度的惯性常常比个人意志更有力量。拖延也是一种“制度”,它会一点点吞噬你的选择权。那要怎么破?给自己一个小策略:哪怕只前进一步,也算打破惯性。别盯着全局的100步,先迈出第1步,才是关键。
把行动力养成习惯
说到底,行动力不是靠激情撑出来的,而是靠习惯养出来的。亚当·斯密在《国富论》里强调过分工的价值,其实行动力也是分工的结果:大脑分管目标,身体分管执行。目标定得再漂亮,不落到执行,就只是一句口号。所以说,遇到想拖延的时刻,不妨先停一停,问自己:这件事最关键的一步是什么?先把那一步做掉。你会发现,做完之后,后面就顺着动起来了。再进一步,你还可以设一个“青蛙清单”,每天先啃掉那只最难啃的“青蛙”,剩下的事都会变得轻松很多。说白了,习惯比热血更可靠。别等激情来临,而是靠小习惯把行动力磨出来。久而久之,你就会发现,差距就是这样拉开的。
参考阅读
《自我效能》 班杜拉
《国富论》 亚当·斯密
《旧制度与大革命》 托克维尔
《区分》 布迪厄
《心理学与行动》 Kuhl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