粥左罗:什么样的人,一定要学习打造个人IP赚钱?
2025-09-06
主题
什么样的人,一定要学习打造个人IP赚钱?
核心矛盾
很多人明明很努力,却依然困在职场天花板或者收入瓶颈里。问题不在于不够拼,而在于你没有掌握“个人IP”这个杠杆。说白了,你靠时间赚钱,永远有限;只有让影响力替你赚钱,你才能突破局限。但矛盾也在这儿:多数人觉得个人IP离自己很远,不知道要不要做,更不知道怎么做。
正文
一、为什么要谈个人IP
夜里,手机嗡——震动了一下,是个老同学发来的消息:“我也天天加班,为什么收入还是死死卡着不动呢?”看着这句话,我心里叹了口气。
收入不涨,不是努力不够,而是路径错了。亚当·斯密在《国富论》里讲过,分工决定效率。你把自己困在一个岗位里,靠的是身体和时间的分工;可如果你能把认知、经验、影响力包装出来,就能实现倍增效应。
这就是个人IP的本质:让别人因为认识你、信任你,而愿意为你的价值买单。靠时间,你的天花板肉眼可见;靠IP,你的空间才真正被拉开了。
说白了,在流量时代,不打造个人IP,就是在用老办法走新赛道,注定会被甩开。
二、哪些人必须做IP
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?在办公室里,甲同事加班写方案,累到眼睛通红;乙同事下班回家录了一个短视频,几万播放量涌进来。月底一算,乙同事副业赚的钱,比甲同事工资还多。
布迪厄提醒过,圈层比个体意志更能决定上限。你如果所在圈层只有内部认可,没有外部影响,就算再努力,也很难突破。个人IP就是打开圈层边界的钥匙。
尤其有三类人,一定要做:专业技能型(律师、医生、设计师)、资源整合型(创业者、自由职业者)、有故事的人(经历独特、观点鲜明)。这类人如果不做,就白白浪费了稀缺价值。
那我们该怎么办呢?别想太复杂,先选一个自己最拿手的方向,把经验变成内容,把内容变成影响力,这就是起点。
三、为什么多数人迟迟不动
结果呢?很多人嘴上说要做,真正行动的没几个。理由千奇百怪:没时间、不知道怎么开始、怕丢人。
弗洛伊德提醒过,内心冲突决定了外在选择。你怕丢人,其实是害怕被拒绝;你说没时间,其实是不敢打破舒适的惯性。
传播学研究表明,信息扩散遵循“六度分隔”规律。你发的每一条内容,都可能通过朋友的朋友,抵达意想不到的人。关键是,你愿不愿意给自己这个被看见的机会。
说白了,不敢开始,才是真正的风险。因为不做,你永远只能卖力;但做了,哪怕开始笨拙,也可能积累成势。别怕慢,就怕一直停着。
四、IP能解决哪些问题
把时间拉回到那瞬间:一个设计师跟我说,他被公司压价压到怀疑人生。但当他坚持分享作品,慢慢吸引到客户主动找上门,议价权立马反转了。
这让我想到《乌合之众》写过:大众心理常常压倒个体理性。市场也是这样,客户更容易相信被看见的,而不是默默无闻的。
从经济学角度讲,个人IP就是降低了信任成本。别人不需要再打听你的背景、不用担心你的专业,他们一搜就能看到你长期的内容积累。信任一旦建立,交易就顺畅了。
所以啊,别小看个人IP,它能帮你解决职场天花板、收入议价权、人脉拓展的困境。你完全可以定个小目标,比如先在一个平台,稳定更新三个月。你会发现,问题慢慢开始松动了。
五、打造IP的关键误区
故事发展到这里,你可能已经能感受到,IP不是随便发点内容就行的。可偏偏,很多人一上来就掉坑。
一类人追热点,今天讲职场,明天讲情感,结果没人记住你是谁。另一类人只炫耀,不输出价值,结果很快就被取关。
正如荣格说过:“人必须直面内心的阴影。”打造IP也是这样,你得面对一个问题:你到底想被人记住什么?
说白了,IP不是人设,而是积累。选定一个核心定位,持续输出价值,才会在别人心里生根。别被短期流量迷惑,坚持下去,你才会有长期的影响力。
六、清醒者的选择
内心会涌出这样的感受:这个时代,信息过载,竞争加剧,看似机会多,其实陷阱更多。你要是只靠卖力,迟早被替代;你要是会经营自己,才有真正的护城河。
王志纲提醒过,战略不是照搬,而是结合土壤。个人IP也是一样,你不必模仿别人,而是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。
合上电脑前,给你留一句话:不做IP,你只有一条收入曲线;做了IP,你才可能拥有多条曲线。
所以啊,不要等到危机来了才后悔。趁现在,慢慢搭建属于自己的舞台。这样一来,你就不会被困住,而是能走得越来越稳。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参考阅读
《国富论》 亚当·斯密
《乌合之众》 古斯塔夫·勒庞
《文明及其不满》 弗洛伊德
《社会学场域理论》 皮埃尔·布迪厄
《心理学与人生》 荣格
《王志纲战略课》 王志纲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