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手之路:努力是基本功,借势是破局点
2025-09-06
主题
高手之路:努力是基本功,借势才是破局点
核心矛盾
人生往往陷在一个矛盾里:个人努力很重要,但只靠蛮力,很多时候只能原地打转。真正能冲破困境的人,不只是努力,还学会了借势。可是,势到底从哪儿来?外部的风口,还是内部的天赋?多数人卡在这儿,一生都没想明白。
正文
一、努力到极致,却为何还是停滞
夜深人静的办公室里,一个年轻人盯着屏幕,眼睛布满了血丝。他已经连续加班一周了,可项目还是进展缓慢。他很困惑,为什么自己这么拼命,却总觉得跑不赢别人?
说白了,很多人都掉进了一个误区,以为只要努力,就一定能翻身。但历史一次次提醒我们,光靠蛮干不行。正如亚当·斯密在《国富论》里强调的,分工和协作才能带来真正的效率。个人的努力,就像手工工坊里的匠人;而懂得借势的人,早就把自己放在了机器流水线里,效率完全不在一个层级。
这也是为什么有人拼到精疲力竭,依然只能拿到有限的回报。努力是基本功,可偏偏不是破局点。那我们该怎么办呢?答案藏在“势”里。
二、外部之势,决定了你跑多快
眼前浮现出这样一幕,两位同班同学一起毕业,一个去了腾讯,一个进了报社。几年后,一个年薪百万,猎头追着跑;另一个却被裁员,整个行业都在下滑。梁宁讲过这个例子,说的是行业生命周期。成长期的行业和衰退期的行业,带给个人的命运,完全是两个世界。
布迪厄提出,圈层决定了上限。你所在的公司、行业、城市,就是你站的位置。有人在下坡道拼命奔跑,有人却在上坡道轻松滑行。努力的消耗差不多,可结果却天差地别。
所以,别再纠结自己够不够拼,而是要先看清你身处的赛道。如果赛道是往下的,再拼也只是加速坠落。说白了,外部之势,是个人努力的放大器。你要学会挑环境,而不是只挑工作内容。
三、时代的风口,是最大的势能
故事发展到这里,你可能已经能感受到,个人的发展不仅仅取决于公司和行业,还取决于所处的时代。
托克维尔在《旧制度与大革命》中观察到,变革往往不是源自个人力量,而是长期的结构积累。当结构拐弯时,个人就顺势被推到前台。
比如,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互联网浪潮,成就了马云、刘强东;新能源与人工智能的兴起,又推着一批年轻人快速上位。那些站在风口的人,不一定更聪明,但他们借的是时代的势。
关键是,你敢不敢选择。留在一个停滞的地方,还是走向增长的城市?留在一个落后的行业,还是拥抱新兴产业?这些选择,远比你熬几个夜更重要。所以,别光埋头苦干,多抬头看看时代的风往哪儿吹。
四、内部之势,才是最可控的武器
可这还没完。外部之势再强,也不是人人都能遇上。那有没有随时能借的势?有,就是你的内部之势——天赋。
荣格提醒过,人必须直面内心的阴影。所谓天赋,就是你身上反复出现的思维模式和行为倾向。有人天生注重数据,有人天生富有同理心,有人天生善于创意。
问题在于,很多人没看清自己的天赋,反而拼命补短板。结果呢,优势没长大,弱点也没补齐,最后平庸收场。真正聪明的做法,是把天赋打磨成优势,再让优势变成竞争力。
比如一个擅长思考的人,不断训练逻辑和洞察力,就能发展出“深度思考”的核心能力。等别人看到的,不再是模糊的“聪明”,而是清晰的标签。这就是内部之势的力量。你完全可以给自己定个小规矩,先找到自己的天赋,然后集中火力去放大。
五、借势不是投机,而是放大努力
内心会涌出这样的感受,有些人一谈借势,就觉得是投机取巧。可事实恰好相反,借势不是代替努力,而是让努力更有效。
《乌合之众》写道,大众心理常常压倒个体理性。个体在大势面前,单打独斗是脆弱的。但如果能顺着势走,就能让个人的努力发挥出十倍的效果。
比如小米生态链的故事,很多创业公司加入后,迅速成长为独角兽。他们并不是比同行更拼,而是借了小米的渠道、供应链、品牌。结果呢,别人跑步,他们开飞机。
说白了,借势不是捷径,而是杠杆。你要先有努力作为支点,再把杠杆架在势上,才可能撬动更大的结果。所以别排斥借势,把它看作是让你努力更值得的方式。
六、高手之路,是努力加借势
把时间拉回开头,长江商学院的校训说:取势、明道、优术。术是方法,道是规律,势是方向。优术让你不至于落伍,明道让你不至于迷失,取势让你真正破局。
弗洛伊德提醒我们,内心冲突决定了外在选择。很多人纠结,是继续努力,还是换个环境?其实答案不复杂:努力是必须的,但别只靠努力。借外部之势,让赛道帮你提速;借内部之势,让天赋变成优势。两者结合,才是真正的高手之路。
说白了,这世界上从来没有白费的努力,但也没有孤立的努力。只有把努力放在势里,才能真正开花结果。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参考阅读
《国富论》 亚当·斯密
《旧制度与大革命》 托克维尔
《乌合之众》 古斯塔夫·勒庞
《文明及其不满》 西格蒙德·弗洛伊德
《人格与无意识》 卡尔·荣格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