粥左罗 l 8000字讲透:普通人到底能不能做自媒体、打造个人IP赚钱?1000个铁粉理论靠不靠谱?
2025-09-06
主题
普通人能不能靠个人IP翻身?
核心矛盾
大平台的机会确实在,但普通人总在摇摆:我能不能做?做了有用吗?能不能变现?在梦想与现实之间,最大的问题不是机会缺不缺,而是目标能不能设得合理,路径能不能走得稳妥。
正文
一、机会摆在眼前,普通人却犹豫着
手机屏幕闪着光,抖音的直播间还在卖货,朋友圈的同学忽然成了小红书达人。那一刻,你心里咯噔一下:是不是我也该做点什么?可偏偏,问题就来了。你能不能做?做了能赚钱吗?还是只能变成又一场自我安慰?亚当·斯密在《国富论》里提醒过我们,分工让财富积累,但前提是要找到自己能长期耕耘的位置。说白了,机会确实摆在眼前,但要不要伸手拿,得看你有没有合适的姿势。遇到这种犹豫,不妨先问自己:我是真的想做,还是只被别人卷得心慌?
二、认清现实,目标别跑偏了
故事发展到这里,你可能已经能感受到,很多人一上来就想做大号,想要百万粉丝。结果呢,没熬过三个月就偃旗息鼓。布迪厄曾提出,社会位置决定了你的行动半径。对普通人来说,真正该做的,不是妄想一步到顶,而是先从小IP开始。凯文·凯利在《1000个铁杆粉丝》里写过,哪怕你只有1000个真心喜欢你的人,也能衣食无忧。关键是目标要极度现实,不要用大号的标准要求自己。那我们该怎么办呢?很简单,别一开始就想冲顶,先盯住那1000个会真心支持你的人。
三、内容是根本,别妄想投机取巧
换个角度去感受,当你写完一篇文章,点发送的那一瞬间,心里扑通扑通跳着:会有人看吗?会有人转发吗?结果往往让人心凉。因为在今天的内容市场里,用户早已被喂得挑剔。勒庞在《乌合之众》里写道,人群的心理是感性的,只有能打动情绪的内容,才会被传递。说白了,你的内容够不够好,决定了传播的起点。没有捷径,没有侥幸,你得一遍遍打磨,让作品自己长出翅膀。别急着抱怨没人看,先照照镜子问问:我的东西,真的比同行更有价值吗?
四、口碑是杠杆,信任才是放大器
把时间拉回到一个微信群的日常。有人分享了一个社群课程,另一个人立刻说:我也在,确实不错。结果十几个人接连加入。你看,这就是口碑的力量。福柯曾说过,权力无处不在,它通过关系网络扩散着。对IP来说,信任就是最有力的关系。你若真心服务好一个用户,他背后可能就有十个潜在传播者。关键是,你能不能交付超预期。那我们该怎么做呢?很直接,把每一个用户都当朋友,把每一次服务都做到让人愿意转介绍。这才是最稳妥的增长杠杆。
五、IP和职场,曲线完全不同
设身处地去体会:在公司里熬到月薪两万,你可能已经顶到天花板。十年后,还是这点薪资。可偏偏,IP走的不是直线,而是复利曲线。哈耶克把市场称为“自发秩序”,提醒我们不要小看长期积累的力量。你养成的个人IP,就像雪球一样,越滚越大。今天的一千粉丝,可能就是明天的五万。关键是,职场的积累容易断档,公司倒了,你的资历可能一夜清零。但个人IP不同,它存在别人脑子里,不会轻易消失。说白了,这就是为什么小IP也值得坚持。
六、小处开始,才有大处可为
内心会涌出这样的感受:很多人失败,不是因为没有机会,而是起点目标太高,心态太急。托克维尔在《旧制度与大革命》里观察到,真正的社会变革往往是从长期的小积累开始的。个人IP的成长逻辑,其实也是一样。一个群的分享,一次真诚的互动,一篇打磨到位的文章,都是在攒未来的杠杆。你完全可以给自己定个小规矩,比如每个月至少输出一篇能自我满意的内容,每年积累100个付费用户。别轻易放弃,这些点滴,终会变成滚雪球的力量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参考阅读
《国富论》 亚当·斯密
《乌合之众》 勒庞
《旧制度与大革命》 托克维尔
《通往奴役之路》 哈耶克
《1000个铁杆粉丝》 凯文·凯利
《规训与惩罚》 福柯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