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刘润:30句话,认清普通人和顶级优秀的人的差别
2025-09-06

主题
普通人与顶级优秀的差别

核心矛盾
大多数普通人习惯在表面忙碌,却很少触碰本质;顶级优秀的人则能在变化里看见规律,在纷乱里找到支点。矛盾点就在于:我们是继续被表象牵着走,还是学会抓住底层逻辑,把自己推到更高的层次。

正文

一、变化是唯一的不变
夜里翻看新闻,满屏都是动荡与新鲜事。工作换代快得让人心慌,热点一茬接着一茬,刚学会的技能又被淘汰了。心里会忍不住问:我们怎么在这股浪潮里不被冲走呢?赫拉克利特早就提醒过,万物流转;佛典里也说,诸行无常。听起来抽象,但意思其实很简单:唯一不变的,就是变化本身。说白了,普通人总想找一个固定答案,结果偏偏答案每天都在改。顶级优秀的人不靠死记,而是去摸规律,把握趋势。那我们要怎么做呢?与其死盯结果,不如练习适应,把“应变”变成习惯。

二、什么才算真正的努力
街头常有人叹气,说自己努力了为什么还是没结果。可真相往往是,你拼命做的那件事,本身就是错的。刘润说过,勤劳未必致富,财富分配靠的是稀缺性。你看,农民再怎么辛苦种地,赚的还是微薄的辛苦钱;可掌握渠道的人,轻轻一调度,就能决定粮价高低。结果呢,拼命做错事的努力,成了无效消耗。普通人耗光力气,优秀的人先选对路。那我们能学点什么呢?别光盯着加班的时长,不妨问自己一句:这件事真的是关键的吗?

三、人与人之间的分水岭
眼前浮现出这样一幕:你比别人只强一点点,大家会酸你、挤兑你;可当你远远拉开差距,剩下的就只有敬畏了。尼采说过,当你凝视深渊,深渊也在凝视你。普通人总纠缠在眼前的比较里,顶级优秀的人则直接跳出局。陈寅恪也强调过,学问的独立价值在于别人取代不了。你能提供多大的独特价值,就能结识多高层次的人。那我们该怎么走呢?别忙着证明自己比谁强半点,倒不如积累到一个高度,让比较失去意义。

四、人生的商业模式
布满灰尘的办公室里,一个年轻人还在苦苦算着工资流水;另一个人却已经在设计自己的商业模式了。刘润写过:能力×效率×杠杆,就是人生的公式。能力是根本,效率是倍数,杠杆是飞轮。亚当·斯密在《国富论》里就说过,分工让人类效率指数级提升。普通人把时间卖掉换钱,顶级优秀的人用杠杆让时间复利。换作你,你会怎么选呢?继续靠死工资,还是想办法找到自己的杠杆?说白了,别光想着“多努力”,更要想办法“放大努力”。

五、看穿系统的眼睛
故事发展到这里,你可能已经能感受到:表象从来都不可靠。一个团队表面团结,其实权责混乱;一份合作合同表面公平,其实风险被推给了弱方。福柯提醒我们,权力无处不在,它藏在制度和规则里,塑造着人。顶级优秀的人,能看穿这背后的系统。普通人只看见价格,优秀的人知道价格背后的成本和定价权。普通人抱怨任务繁重,优秀的人会发现是流程出了问题。那我们该怎么办呢?与其盯着表面现象,不如多问一句:这个结果背后的系统是什么?

六、顶级优秀的本质
说到这里,答案已经很清楚了。普通人忙着眼前,顶级优秀的人则把心力花在底层逻辑上。布迪厄提出过,圈层比意志更能影响上限。顶级优秀的人懂得调整位置,不断切换到更高的场域。结果呢,他们不是在赌运气,而是在稳步爬升。普通人纠结一次机会的得失,优秀的人在搭建长期的能力复利。那我们要怎么收尾呢?别再迷信所谓天赋,也别急着抱怨环境,先练习去分辨,去看穿,去选择。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
参考阅读
《底层逻辑》 刘润
《国富论》 亚当·斯密
《旧制度与大革命》 托克维尔
《规训与惩罚》 米歇尔·福柯
《文化与实践》 皮埃尔·布迪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