写给没钱的年轻人:请你心无旁骛,一心搞钱!别整天想三想四的!
2025-09-06
主题
年轻人没钱时,别分心,先一心搞钱
核心矛盾
年轻人最怕的不是没钱,而是没钱还整天分心。有人工资不到五千,却天天想着诗和远方;有人银行卡见底了,还在刷短视频逃避现实。矛盾就在这:一边嫌弃生活窘迫,一边又舍不得全力以赴搞钱。结果呢,时间被浪费了,机会被错过了,困境更难翻身了。真正的破局之道,就是心无旁骛,先把钱搞到手。
正文
一、穷,不是抽象词,是实打实的痛
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?家里想包顿饺子,母亲踩着凳子在衣柜顶上翻来覆去,却连几毛硬币都找不出。孩子盯着小卖部里的冰棍,只能把攒下的一毛硬币一颗一颗掏出来换,回头还要偷偷藏在柴火垛里。
弗洛伊德提醒过我们,内心冲突决定外在选择。穷人最怕的,不只是没钱,而是怕别人看见自己的没钱。明明自卑得很,却还要假装若无其事。
这种痛是长久的,甚至会跟着你进入大学。宿舍里别人约你去聚餐,你却推说没空,因为你心里明白,兜里那点钱根本撑不住面子。
所以说,没钱不是抽象的困境,而是一地鸡毛的限制。与其幻想逃避,不如先告诉自己:不能再穷下去了。只有这个念头扎根了,行动才会变得彻底。
二、想赚钱,先得自我洗脑
很多年轻人嘴上说想赚钱,心里却嫌弃赚钱俗。于是他们拼命看旅行博主,看诗和远方,甚至努力研究“如何穷游”。结果呢?花了时间,却没解决现实。
亚当·斯密在《国富论》里强调,分工能带来效率。赚钱的分工,其实就是心智的分工:你到底把注意力放在幻想上,还是放在搞钱上。
你得承认,人是环境的产物。你天天看背包客的浪漫故事,你就会被潜移默化地洗脑,觉得贫穷是一种洒脱。可偏偏,这种洒脱背后是无能为力的无奈。
那怎么办呢?很简单,刻意让自己待在赚钱的信息环境里。多看商业案例,多接触奋斗的朋友,多聊赚钱的机会。你看的、你听的、你谈的,最后都会变成你脑子里那套价值观。
说白了,你完全可以每天提醒自己一句:赚钱才是硬道理。只要你洗脑到彻底,懒散的借口自然会收敛。
三、别拿“面子”当拦路虎
你看,有的公众号内容优质、阅读量高,可三位作者最后却宣布停更。原因很简单,他们快被穷死了,写得再好,没有商业化,就养不活团队。
布迪厄提出过,圈层比个体意志更能限制上限。很多人死要面子,不愿接广告,不愿卖产品,结果逼格是有了,日子却过不下去。
赚钱和体面不是对立的。你摆地摊卖货,那是拉下面子;可当你弯腰收钱时,你比谁都体面。因为体面,不是装清高,而是让家人过更好的生活。
所以说,遇到选择时,别怕别人说三道四。该接广告就接,该推销就推,该加班就加班。只要不违背良心和信誉,那就不丢人。真正丢人的,是死要面子,最后连账都付不起。
四、赚钱,是打持久战
故事发展到这里,你可能已经能感受到,赚钱不是一锤子买卖,而是一场持久战。你要在这场战里忍得住寂寞,抗得住诱惑,扛得住心里的波动。
吉姆·柯林斯在《基业长青》里写道,伟大公司靠的不是一次爆发,而是长期坚守的秩序。赚钱也是一样,你不可能一夜暴富,能做的就是一次次稳扎稳打,把钱攒起来,把实力练出来。
这就意味着,你得舍弃很多短期的快感。少逛街,少聚餐,少无意义的社交。省下的钱和时间,投入到能增值的事情上。
说白了,这时候最稳的做法,就是守住节奏,别乱了阵脚。你完全可以设个小目标:先赚够第一桶金,再考虑旅行和浪漫。
五、没钱的限制,比你想象的更多
换个角度去感受,没钱意味着什么?意味着你遇到突发情况时,根本没有选择权。父母生病了,你拿不出医药费;想结婚了,你买不起房子;想出国看看了,你连机票都凑不齐。
托克维尔在《旧制度与大革命》中观察到,社会的变革靠的是积累,不是激情。个人命运也是一样,想改变生活,不靠激情澎湃,而靠实打实的钱。
很多人不愿承认,可没钱真的是最低劣的限制。它会让你变得卑微,变得无力,变得到处受气。你甚至没资格让父母退休,因为他们还得替你扛着。
所以说,别再自我安慰什么“钱买不来幸福”。钱不一定带来幸福,但没钱一定带来麻烦。清醒点,把搞钱当成刚需。
六、搞钱不是唯一目的,却是第一步
松下幸之助说过:“企业不盈利就是罪恶,但企业的目的不是盈利。”这句话放在个人身上同样成立。赚钱不是唯一的目标,但它是必须的前提。
没有钱,你连诗和远方都只是旁观;有了钱,你才有资格选择生活方式。
福柯提醒过,权力无处不在。没钱的人,处处受制于人;有钱的人,才握有一点主动权。说白了,赚钱就是把命运的权力拿回来。
所以啊,年轻的时候,别东想西想。先心无旁骛地搞钱吧。等你有了底气,再去追逐理想、追逐浪漫,那才是真正的自由。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参考阅读
《国富论》/亚当·斯密
《旧制度与大革命》/托克维尔
《基业长青》/吉姆·柯林斯
《词与物》/米歇尔·福柯
《区分》/皮埃尔·布迪厄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