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粥左罗:35岁后的职场人,要面对哪些挑战?
2025-09-06

主题
35岁后的职场人,要闯过的几道关

核心矛盾
年轻时靠体力和冲劲就能撑住,但一旦到了35岁,职场考验就换了方向:一边是百岁人生带来的时间拉长,一边是行业变迁带来的规则改写。问题是,你能不能跟上这场长跑,又能不能避开行业里的暗礁?

正文

一、体力红利消失的那一刻
眼前浮现出这样一幕:凌晨一点,灯光还亮着,年轻同事还能哒哒敲键盘,而你盯着屏幕,眼皮像挂了铅一样沉。年轻时拼夜班是常态,可到三十五岁,你突然发现身体开始要账了。
这不是个别人的遭遇,而是整个职场的规律。弗洛伊德提醒我们,内心冲突决定了外在选择。你想靠拼命证明自己,可身体却告诉你:旧的方式行不通了。
关键是,职场对你并不会手下留情。老板不会因为你年纪大了就降低目标,反而会拿年轻人的效率来对照你。这种无声的比较,很容易让人陷入焦虑。
那该怎么办呢?说白了,别再幻想靠体力硬撑。要开始把时间花在方法、系统和经验的积累上,让工作从“耗能”变成“节能”。每天逼自己练习优化,哪怕只是节省一小时,也是长远的底气。

二、百岁人生的长跑
故事发展到这里,你可能已经能感受到另一个更大的考验:人生变长了。过去,六十岁退休差不多就是尽头,可现在百岁人生逐渐普遍,三十五岁不过是三分之一。
历史学家托克维尔在《旧制度与大革命》中观察到,制度的变化往往在无声处展开。长寿就是这样的无声巨变,它让原本三十年的职场赛道,变成了五十年甚至更久。
这意味着什么?意味着你不能再用“早早冲刺、早点躺平”的逻辑。五十年的职场,冲刺式的节奏根本撑不住。你需要学会在不同阶段切换赛道,储备耐力。
所以啊,三十五岁后别只盯着眼前的职位升降,而要开始算长账。问问自己:十年后,我在哪个行业还能立足?二十年后,我还有没有被替代?这种拉长视角,才是长跑的必需。

三、行业变迁的暴击
设身处地去体会,一个行业兴衰往往在一夜之间。曾经的地产光环,如今的黯淡无声;曾经的培训热潮,转眼间灰飞烟灭。你才刚习惯了旧游戏,规则已经彻底改了。
《乌合之众》写道,大众心理常常压倒个体理性。行业就是这样,潮起潮落很少照顾个体命运。你以为稳定的岗位,可能就是下一次浪潮里最先沉没的板块。
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过“创造性毁灭”,行业的更新换代就是这样发生的。旧岗位被冲垮,新机会同时涌现。问题是,你是被冲走的那一个,还是抓住新机会的那一个?
所以说,三十五岁后必须留出一部分精力去感知行业风向。别等到裁员消息下来才追问趋势,平时就要逼自己多接触跨领域的信息,让眼界不至于封死。

四、身份转型的拐点
这情形,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挣扎:你既想要稳定的安全感,又渴望更大的自由。三十五岁,偏偏是身份需要转型的节点。
布迪厄提出,圈层比个人意志更能左右上限。年轻时你是执行者,听命行事就能生存。但到三十五岁,光执行已经不够,你需要向“管理者”“资源整合者”转变。
可偏偏,转型意味着放弃。放弃天天在前线拼命,转而去培养团队;放弃单点的专业极致,转而去理解跨界的逻辑。这种舍与得,让很多人心里打翻了五味瓶。
关键是,你拖得越久,机会就越少。说白了,三十五岁之后最大的风险,不是被淘汰,而是还在用旧身份拖延新身份的到来。那最稳妥的做法,就是提前练习,哪怕只是在小范围里,试着带人、试着统筹。

五、心理焦虑的暗流
内心会涌出这样的感受:三十五岁,房贷压着、孩子小着、父母渐渐老了。上下夹击的生活压力,让人很容易心浮气躁。
《文明及其不满》揭示,社会进步背后常常伴随着心理矛盾。你的物质条件可能比父辈更优渥,但焦虑程度却更加剧烈。因为选择更多、对比更狠、变数更快。
在传播学研究里有个“稀缺心智”的说法。当你被房贷、学区房这些稀缺绑住,注意力就只剩下短期应对,根本顾不上长远思维。
所以啊,焦虑不是你的错,它是环境的必然。但话说回来,焦虑不会消失,你只能学会管理。你完全可以给自己定个小规矩,比如每天固定一小时不处理任何紧急事务,只用来做长期思考。

六、清醒者的出路
把时间拉回到那个瞬间:三十五岁不是尽头,而是分岔口。你可以选择抱怨环境,也可以选择调整自己。
任正非说过,活下去是最低纲领,也是最高纲领。对三十五岁的人来说,活下去的方式就是不断更新。
说白了,挑战不可避免,但你能不能走稳,关键不在环境,而在心态和策略。学会节能,而不是硬撑;学会长跑,而不是冲刺;学会转型,而不是拖延;学会管理焦虑,而不是任它泛滥。
这样一来,你才会发现,三十五岁不是危机,而是新的人生起点。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
参考阅读
《旧制度与大革命》 托克维尔
《文明及其不满》 弗洛伊德
《乌合之众》 古斯塔夫·勒庞
《区隔》 皮埃尔·布迪厄
《资本主义、社会主义与民主》 熊彼特
《任正非管理思想》 任正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