罗翔:不读书当然愚蠢,但因为读书而滋生出骄傲与傲慢更愚蠢
2025-09-06
主题
读书的价值:承认无知,而非滋生骄傲
核心矛盾
人们常常陷入两个极端:一边是否定读书的反智主义,一边是炫耀读书的尚智主义。前者轻视知识,后者滥用知识。真正的智慧不是停留在“知道多少”,而是能否通过读书承认自己的无知,并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与世界的关系。
正文
一、逃避的幻象
夜深人静的时候,翻开一本书,灯光摇曳着,心里似乎有了片刻的宁静。很多普通人正是用这种方式暂时逃离现实的压抑。像C.S.路易斯少年时,把书当成避难所,甚至觉得文字比现实还真实。但母亲离世的那一刻,他才发现,书籍无法真正抵挡生活的锋刃。
问题在于,这种逃避是不是一种自我欺骗呢?《乌合之众》写道,大众心理总是容易被情绪裹挟,而我们在书里寻求片刻安慰,本质上和狂欢节上的人群并无不同,都是为了抵挡内心的虚无。设身处地去体会,一个人通宵看小说,另一个人通宵购物,最后留下的都是一阵阵空虚。
说白了,读书如果只停留在麻醉自我,就失去了真正的价值。要提醒自己,翻开书页时可以休憩,但合上书本时,还得鼓起勇气直面生活。否则,读书和逃避并没有区别。
二、营造的虚幻
很多人喜欢用书籍来重建一个更圆满的世界。就像少年时被讥笑的孩子,会在武侠小说里化身快意恩仇的大侠。伊恩·麦克尤恩在《赎罪》里写到布里奥妮,她在虚构的故事里让姐姐与恋人团聚,以此赎罪,可现实早已不可逆转。
陀思妥耶夫斯基提醒过人们,“人必须直面内心的阴影”。营造虚幻的世界,只是让阴影换了伪装。哪怕在书中流泪千遍,如果不真正伸出手帮助,泪水也只是一种道德的幻觉。
这时候需要问一句:我们读书,到底是为了温柔地自欺,还是为了承担起真实的重量呢?与其在幻想里建立完美的城堡,不如在现实里修一块结实的基石。
三、理解的入口
弗洛伊德说过,内心冲突决定了外在选择。我们之所以读书,并不是要逃避冲突,而是学着理解它。像特蕾莎修女回答记者的那句话:“不要总想着做不到,就从眼前的人开始吧。”
《丧钟为谁而鸣》里写的那几行诗提醒我们,任何人的死亡都是自己的损失,因为人类息息相关。这不是抽象的口号,而是一种深刻的经验。我们翻开《蝇王》看到的,不是别人的阴暗,而是自己心底可能存在的恶意;我们在《美丽新世界》中读到的,不是未来的幻境,而是当下选择的隐忧。
所以说,理解世界的路径,从来不是在书中绕圈子,而是通过文字更真实地理解自己。真正的阅读,应该像一面镜子,逼着我们看清楚自己脸上的灰尘。
四、超越的召唤
书籍的价值,还在于让人获得超越当下的勇气。二战中偷书的小女孩莉赛尔,她不是为了逃避,而是用书籍撑住了灵魂。柯丽一家为了藏匿犹太人付出了生命代价,这种超越不是浪漫,而是代价惨烈的选择。
托克维尔在《旧制度与大革命》中观察到,变革往往来自长期结构积累。超越,也不是立刻扭转世界,而是积累一个个选择,哪怕看起来像“白痴”的善良。梅什金公爵的无力,并没有让善良变得毫无意义,恰恰因为他,我们才看到一种更高的坚持。
提醒自己,哪怕世界嘲笑你是愚蠢的善人,也要继续把温柔和信念带出去。因为正是这种超越,撑起了人类历史上最值得铭记的高光时刻。
五、观念的基石
童话里的三只小猪,不同的房子就是不同的观念。只有石头房子能挡住大灰狼,就像只有坚实的思想观念才能在命运的暴风里立得住。亚当·斯密在《国富论》中强调分工的重要性,其实背后就是一种坚固的观念:个体有限,合作才能延展。
书籍让我们找到这些坚固的观念,把人生从琐碎中抬高。疾病可能摧毁身体,入侵可能毁坏家园,但坚固的思想却能让人保持尊严。苏格拉底强调过否定性的智慧,承认无知正是抵御傲慢的力量。
别急着用炫耀的姿态谈自己读了多少书,更重要的是想一想:这本书有没有帮你搭建一块石头,能在关键时刻护住你的心。
六、无知的智慧
故事发展到这里,你可能已经能感受到,读书不是单纯的工具,而是一种修炼。我们读书,是因为无知;可正因如此,才要越读越谦卑。布迪厄提出过,圈层的力量往往比个人意志更强,我们读书,就是为了在圈层的影响之外,仍然保持一份清醒。
孔子临终前的感叹“哲人萎乎”,其实也是提醒后人:没有永恒的支柱,唯有不断寻找普遍性的真理。共相与殊相之间的张力,本质上就是承认局限与尊重多元。
这时候的止损很简单,不必追求在别人眼里显得多聪明,而是学会在书中寻找谦卑。别让读书变成傲慢的武器,别让知识变成优越的谈资。真正的智慧,就是承认自己永远有限,但依旧在不断攀登。
所以啊,你可以放下那份炫耀的冲动,把读书当成一场安静的修行。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参考阅读
《乌合之众》 古斯塔夫·勒庞
《国富论》 亚当·斯密
《文明及其不满》 弗洛伊德
《丧钟为谁而鸣》 约翰·多恩
《赎罪》 伊恩·麦克尤恩
《长日将尽》 石黑一雄
《蝇王》 威廉·戈尔丁
《白痴》 陀思妥耶夫斯基
《美丽新世界》 赫胥黎
《旧制度与大革命》 托克维尔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