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这个时代,不会宣传自己,太耽误赚钱了!
2025-09-06

主题
这个时代,不会宣传自己,太耽误赚钱了

核心矛盾
很多人害怕或抗拒宣传自己,觉得“推销”不体面,结果让机会和财富白白溜走了;而那些敢于、善于宣传的人,反而能不断积累影响力,收获财富和认可。

正文

一、为什么总有人不敢开口
你有没有发现,身边总有人很能干,但就是不愿意把自己的成绩说出来。结果呢,默默做了很多,老板不知道,客户不知道,连朋友都不知道。最后,机会轻轻溜走了,自己心里却憋闷着。
这背后其实是一种心理惯性。弗洛伊德说过,潜意识的力量比我们愿意承认的更强。很多人从小被教育“谦虚是美德”,久而久之,把“宣传自己”等同于“自恋炫耀”。可现实世界不这么玩啊,你不说,别人就真的当你没有。
设身处地去体会:如果你是领导,手下两个人,一个埋头苦干但不吭声,一个不但干得好还把进展讲清楚,你更容易记住谁?答案不言而喻。
所以说,遇到这种情况,不妨先停一停,收一收心,问自己:我是在谦虚,还是在错过?

二、宣传不是吹牛,是价值的放大器
很多人一提到“宣传”,脑子里就自动联想到虚假广告、夸大其词。其实真正的宣传,根本不是虚假,而是把你的真实价值放大,让更多人看见。
《国富论》里,亚当·斯密强调了分工的重要性。分工让效率提高,但分工也意味着你必须被看见。你有能力,但如果没人知道,就好像一家工厂藏在荒野里,再好的产品也卖不出去。
特朗普在竞选时,每天都在不断重复自己的口号,“让美国再次伟大”。你可能不喜欢他,但不得不承认,他把宣传用到了极致。对比一下,那些能力不错却寡言少语的候选人,存在感被淹没了。
说白了,宣传不是吹牛,而是让别人知道:你能解决什么问题,你能带来什么价值。那我们该怎么办呢?你完全可以给自己定个小规矩,比如:做成一件事,就用三种方式讲出来,让它传播得更远。

三、故事才是最有力的宣传
光讲结果,大家很快就忘了。但讲故事,别人会记得更牢。心理学家杰罗姆·布鲁纳发现,人们通过故事来记忆知识时,记忆效果能提高数倍。
你看丁磊就很典型。他总爱讲自己大学卖电脑配件的经历,说着说着,网易创业的形象就立起来了。这个故事反复出现,不知不觉成为他个人品牌的一部分。
那我们普通人呢?完全可以学这个思路。比如,你熬夜做完一个项目,不要只说“我完成了”,而是去讲:过程中遇到了哪些突发状况,自己怎么解决的,学到了什么。故事让别人看到你的韧劲和思考,而不仅仅是冷冰冰的结果。
所以说,别怕讲细节,你的故事本身就是最好的宣传。

四、宣传要多维度,别只讲一次
可偏偏很多人有个误区:觉得一件事讲一次就够了。结果呢,别人根本没记住。传播学研究表明,一个人要接触到同样的信息七次左右,才会真正留下深刻印象。
眼前浮现出这样一幕:你朋友圈里有个人,三天两头分享自己在健身的过程。刚开始你可能没在意,但时间一久,你就会下意识觉得“他很自律”。这就是重复的力量。
我自己也遇到过。有次直播讲了连续写作的经历,讲完后很多人说很受启发。过了一个月,我换个角度又讲了一遍,结果新来的观众又觉得耳目一新。
所以宣传不是一次性动作,而是长周期、反复、多角度的讲述。你要明白,流水的粉丝,铁打的印象。想被记住,就要敢于重复。

五、渠道越多,影响力越大
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?一个人只在朋友圈偶尔发点东西,存在感弱得很;另一个人同时在抖音、视频号、公众号、小红书上持续出现,你会觉得谁更有影响力?答案不用多说。
福柯提醒我们,权力无处不在,它通过看不见的规则塑造人。今天的规则就是:信息在哪里,人就在哪里。你不去某个平台,就等于把那群可能喜欢你的人拱手让给别人。
这时候就要想清楚:不是你要不要宣传的问题,而是谁在替代你宣传。说白了,不要怕占地方,只要你能稳定更新,就去多开几个阵地。这样一来,你就不会摔得太疼。

六、形式多样,才能立体鲜活
宣传自己,不是只会写几篇文章就够了。文章、照片、视频、音频、书籍,每一种形式,都能触达到不一样的人。哈耶克说过,市场是一种自发秩序,意思就是多样化才能让价值最大化。
你看王菲,几乎没有神秘感,所有事都敢公开,结果她的形象反而更加真实可信。个人IP也是一样,你发照片,别人就觉得更亲近;你开直播,别人就能即时互动;你出书,别人就能沉浸式了解你的人生方法论。
故事发展到这里,你可能已经能感受到:形式越多,你就越立体。别人看你,不再是一个模糊的名字,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。到那时候,赚钱不过是顺理成章的结果。
所以别犹豫了,不要害羞了,勇敢地用不同形式去展示自己吧。

参考阅读
《乌合之众》 古斯塔夫·勒庞
《国富论》 亚当·斯密
《文明及其不满》 西格蒙德·弗洛伊德
《监狱的诞生》 米歇尔·福柯
《自卑与超越》 阿尔弗雷德·阿德勒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