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生缘何不快乐,只因未读苏东坡
2025-09-06
主题
人生缘何不快乐,只因未读苏东坡
核心矛盾
现代人常常焦虑,常常觉得日子过得沉重,越追求快乐越抓不住。矛盾就在于:我们懂得的道理越来越多,能真正把生活过得有滋味的能力却越来越弱。苏东坡的一生,就是破解这一矛盾的答案。他经历过跌宕起伏,却依旧能在风雨中笑吟,在困境里自得。
正文
一、越是风雨,越显本色
夜深了,烛火摇曳着,一个身影还在伏案抄书。那是被贬后的苏东坡。别人以为他会消沉,会怨天尤人,可他却一笔一划,抄下整部《汉书》。朋友来访,他说:“这是我第三次抄了。”说完,还能随口背出几百字。
你看,这就是差距。很多人遭遇不顺时,第一反应是抱怨,是怠惰,是放弃。而苏东坡,却选择用勤奋稳住自己。布迪厄说过,资本不仅仅是金钱,还是一种深厚的积累。苏轼靠的,就是这种精神资本。他知道,生活能拿走你的官位,却拿不走你的学养。
所以说,人生风雨再大,也不能丢掉那点“自持”。你读过的书,你养成的习惯,就是风雨里的伞。
二、不站队,活得坦荡
朝堂之上,新党和旧党斗得天翻地覆。苏东坡呢?不随波逐流,只问利弊。“对老百姓好,我就支持;不好,我就反对。”结果呢?左右都不待见,他在仕途上一路被贬。
别人觉得他傻,可他偏偏不改。屈原在《离骚》里写过:“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。”苏轼走的,就是这条“求索”的路。他宁愿在党争中成孤臣,也不愿昧着良心随大流。
换成今天,这就是职场里的硬核提醒。面对派系,你是要跟风站队,还是敢于做回自己?说白了,选择违心容易,选择独立难,但长久来看,前者让你心累,后者让你心安。
三、困境里,也能开盛宴
乌台诗案后,苏东坡差点掉了脑袋。好不容易活下来,被贬到黄州,成了“民兵副团长”。很多人觉得这就是人生低谷,可他却笑称:“一蓑烟雨任平生。”
雨声啪啪打在屋檐上,他却写下《定风波》:“也无风雨也无晴。”这是多么透彻的心境。罗曼·罗兰说,英雄主义就是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。苏东坡就是这样的英雄。他没被流放打垮,反而在黄州迎来了人生的另一个“生日”。
所以说,困境不是结局,而是转机。能不能在泥泞里开出花,决定了一个人能走多远。
四、学会清欢,活得自在
有一天,他和朋友坐在山里,吃的是野菜和竹笋。朋友觉得寒酸,他却感慨:“人间有味是清欢。”这不是强撑,而是真实的通透。
亚里士多德在《尼各马可伦理学》里写过,幸福不是外在的财富,而是内心的实践。苏东坡早就悟到了。名利荣辱都来来去去,唯有把当下的日子过得有滋味,才是真正的“人生盛宴”。
所以啊,别再总是焦虑明天,别再一味羡慕别人。能在眼前的饭菜、眼前的月色里找到滋味,就是最有力的修行。
五、在己体道,才是真正的自由
写《寒食帖》那年,苏东坡已经被折腾到极点了。可那张字迹时大时小、随意奔放的书法,却成了千古绝响。他说:“自出新意,不践古人,是快也。”
福柯指出,真正的自由,是打破规训后的创造。苏东坡就是这样。他不再迎合任何外在评价,而是“我以我手写我心”。结果呢?他成了诗、词、书、画样样皆精的大师。
对我们来说,这提醒再清楚不过:你若总是盯着别人怎么想,就永远在别人规则里打转。只有回到自己,找到属于自己的表达,才可能走出独特的路。
六、痛苦里,也要笑着活
被贬到海南,别人以为他要熬不住了。结果他又把牡蛎、荔枝吃出了诗意,把蛮荒之地变成了“诗和远方”。别人愁眉苦脸,他却写信说:“日啖荔枝三百颗,不辞长作岭南人。”
弗洛伊德说过,人能承受痛苦的关键,不在环境,而在能否赋予意义。苏东坡就是这样,把困境变成游戏,把痛苦变成笑谈。
所以说,人生不快乐,不是因为缺少条件,而是因为缺少一颗会自嘲的心。你要是能在糟糕时开个玩笑,在困境里自找乐子,日子就轻盈多了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参考阅读
《尼各马可伦理学》 亚里士多德
《离骚》 屈原
《文明及其不满》 弗洛伊德
《权力的微观物理学》 福柯
《苏轼传》 林语堂
《罗曼·罗兰文集》 罗曼·罗兰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