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3年疫情的再思考:尊重常识,是最大的常识
2025-09-06
主题
三年疫情之后,我们到底忘了什么
核心矛盾
人类总在灾难中渴望教训,可真正的难点在于:常识明明人人都懂,却总是最容易被遗忘。
正文
一、谋生的执念
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?疫情最严重的时刻,街道空荡荡的,快递停了,商场关着,可上班族依旧踩着单车去公司。有人劝他们:“不要命了吗?”可他们只是笑了笑,说了一句:“没办法啊,不上班就没钱。”
这就是残酷的真相。很多普通人的生活,本来就是为了谋生。鸡汤里常说“生死面前,其他都是小事”,听起来热血,可在现实里,赚钱才是比命更紧迫的任务。因为没有钱,日子根本走不下去。
《国富论》中,亚当·斯密强调过,分工决定效率,而效率背后是生存的压力。经济学的冷酷逻辑,放在疫情中,显得格外刺眼。那我们该怎么办呢?别轻易用自己的安全做赌注,但也别忘了,保障经济的基本盘,才是每个家庭的护身符。
二、生命的敬畏
有一回,朋友发来一条信息:“人类能造飞船,却造不出一个细胞。”那一刻,我心里像被泼了盆冷水一样。我们常常觉得自己强大无比,可连一个最基本的生命单元,都复制不出来。
荣格说过,人必须直面内心的阴影。疫情就是这样的阴影,它把人类的无力放大了。细胞之微小,宇宙之浩瀚,都是同样的谜团。我们能做的,就是敬畏。
说白了,别以为科技万能,别把傲慢当作常识。真正该守住的,是对生命本身的谦卑。
三、代价的真相
疫情中,有人口号喊得震天响:“不惜一切代价!”结果呢?代价落在了谁头上?有的人失去了工作,有的人病床前孤零零地走了。
托克维尔在《旧制度与大革命》中观察到,抽象的口号往往遮盖了具体的痛苦。喊“不惜一切代价”的人,未必自己付出了代价。真正买单的,往往是最普通的人。
所以啊,遇到再大的考验,也不要轻易说出这句话。你完全可以提醒自己一句,凡事要想清楚成本是谁在承担。
四、恐惧与真相
罗斯福在就职演讲里说过:“除了恐惧本身,我们别无所惧。”这句话放到疫情里,更显得透彻。恐惧能让人盲目,真相才能让人稳住。
那是一段难熬的日子。有人不断转发“某地要封一年”,有人疯狂囤货。谣言满天飞,可一旦有人拿出真实的数据和解释,恐惧就少了一半。
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醒过,压抑只会制造更大的焦虑。如果一个社会不敢面对真相,最终会陷入更深的恐慌。那我们该怎么办呢?遇到危机,别被情绪裹挟,先问一句:事实到底是什么?
五、权力的幻象
还记得那些戴着红袖章的身影吗?平时普普通通的邻居,一旦掌握了小小的权力,就敢私闯民宅,敢随意训斥别人。人性在那一刻,暴露得清清楚楚的。
福柯指出,权力无处不在,它通过细微的规则塑造人。哪怕是一块袖章,也能让人觉得自己高人一等。可偏偏,这种幻觉最危险。没有制度的约束,普通人也可能变成小暴君。
所以说,制度的意义就在于此。靠自觉是不稳妥的,靠权力自律更不可能。只有规则和限制,才能把人性的弱点兜住。
六、记忆与反思
故事发展到这里,你可能已经能感受到,最让人后怕的,不是病毒本身,而是遗忘。三年疫情,很多人牺牲了,很多家庭散了,可时间一长,一切好像风轻云淡了。
历史学家都提醒过,如果没有反思,灾难就会重演。邓总设计师曾说过,正因为对过去十年的反思,才有了改革的可能。反思,是避免再次跌倒的唯一方式。
常识也是一样的。能分清批评和仇恨,能分清科学与迷信,能分清情绪与事实,这些本该是每个人最基本的能力。可一旦忘了,代价就会再次降临。
所以啊,不要指望别人替你记住,也别奢望灾难自动带来智慧。你完全可以给自己定个小规矩,比如每年都抽出一点时间,回头看看那三年,到底教会了你什么。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参考阅读
《国富论》 亚当·斯密
《旧制度与大革命》 亚历西斯·托克维尔
《规训与惩罚》 米歇尔·福柯
《文明及其不满》 西格蒙德·弗洛伊德
《荣格文集》 卡尔·荣格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