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从现在开始,务必珍惜你手里的现金!
2025-09-06

主题
别急着折腾,当下最重要的是守住现金流

核心矛盾
疫情和经济动荡打乱了很多人的节奏,梦想与现实的差距被无限放大。年轻人想跳槽、想创业、想抓风口,但环境的冷酷却提醒我们:不是机会少,而是风险太高。到底是继续冒险,还是先守住手里的现金?这就是最尖锐的矛盾。

正文

一、工作别乱动,就是稳住的第一步
眼前浮现出这样一幕:刚毕业两三年的年轻人,提着行李箱,满心憧憬地奔赴一座陌生城市,想着换个平台机会就更多。可偏偏疫情三年,市场冷冷清清的,很多公司一夜之间关了门,办公室空空荡荡的,连招牌都来不及摘下。
布迪厄曾提出,圈层和社会资本比个人意志更能决定上限。换句话说,你换城市、换行业,等于把自己辛苦积累的人脉和资源重新清零。你以为是新的起点,其实可能是新的坎。
所以啊,现在最稳妥的做法,不是频繁跳槽,而是先守住当下的岗位。公司或许不完美,可它起码还是你的遮风挡雨处。别急着折腾,哪怕安静熬三年,也比贸然冒险摔得更疼。

二、认知升级,不要等到危机才补课
故事发展到这里,你可能已经能感受到,二十多岁的日子过得慢悠悠的,玩乐、社交、消费一切都轻松。但三十岁一过,节奏突然加快了,房贷、父母、孩子,每一样都压得人透不过气。
托克维尔在《旧制度与大革命》中观察到,真正的社会变革,往往不是突发,而是长期结构的积累。个人成长也是这样,二十岁时不做储备,三十岁就要付出加倍的代价。
所以说,年轻的时候,不妨给自己定个小规矩,每天哪怕抽出一小时去读书、思考、升级认知。别等到危机来了,才发现自己还停留在原地。那时候的补课,往往为时已晚。

三、房子不是累赘,是家庭最后的底牌
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?街边小店因为疫情倒闭,卷帘门上贴着红色的出租告示,门口还堆着没卖掉的货。老板无奈地叹气,员工领了补偿金离开。而隔壁老王的房子,却在这几年悄悄涨了价。
亚当·斯密在《国富论》中强调过分工的重要性,其实放到今天,也能看出不同国家的经济结构差异。美国人靠股权市场赚钱,中国人靠房子守住家庭财富。
所以,别轻易卖房去炒股,更别拿房子去冒险创业。房子不是束缚,而是压舱石。它或许不会让你一夜暴富,但一定能帮你在风浪中不被掀翻。

四、创业的幻觉,比你想象得更残酷
设身处地去体会一下:你憋着一口气,觉得公司太小、老板太苛刻,于是咬牙去创业。刚开始的激情像火一样炽热,可没多久,你发现赚钱的是房东、供应商、装修队,最后亏到只剩下自己。
尼采说过,少数人可以打破命运,但多数人只能被命运裹挟。创业的概率本身就低得可怜,十个人里,能成功的可能不超过一个。你真要证明自己,不妨先在原有平台练好全能的功夫,再看时机。
说白了,创业不是不行,而是要清楚风险和代价。否则,热血只会换来满身伤痕。与其盲目折腾,不如等风口来的时候,手里还能握得住筹码。

五、克制消费,别被假象迷惑
内心会涌出这样的感受:朋友圈里有人晒奢侈品,有人秀旅行,表面上光鲜亮丽,其实背地里可能还在为信用卡账单发愁。
《乌合之众》写道,大众心理常常压倒个体理性。消费主义就是最典型的陷阱,它让人觉得买下一个名牌,就能瞬间拥有体面和身份。但事实呢?富人买大牌,是为了节约试错成本;穷人买大牌,只是为了模仿富人,结果掏空了钱包。
所以说,遇到消费诱惑,不妨先停一停,问自己:这是需要,还是虚荣?真正让你安心的,从来不是手上的包,而是银行卡里的余额。

六、手里的现金,是最后的安全感
把时间拉回到父辈的年代,你会发现,他们囤粮、攒钱、舍不得丢一个针线。这些习惯曾经被我们笑作“抠门”,可疫情三年之后,你才明白,他们是被时代狠狠教育过的人。
凯恩斯在《就业、利息和货币通论》中强调过,经济下行时,消费和投资都会缩水,现金流才是企业和个人能活下去的关键。放到今天,一点都没过时。
所以啊,手里的现金,就是你最后的安全感。别被短期的风口冲昏头脑,也别被虚荣的消费拖垮脚步。留住现金,守住底线,这才是最明智的选择。等风浪过去,你会感谢自己今天的克制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
参考阅读
《国富论》 亚当·斯密
《旧制度与大革命》 阿列克西·托克维尔
《乌合之众》 古斯塔夫·勒庞
《就业、利息和货币通论》 约翰·梅纳德·凯恩斯
《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》 弗里德里希·尼采
《社会资本论》 皮埃尔·布迪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