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读过顶级商学院,出身于MBB咨询,依然做不好领导者
2025-09-06
主题
读过顶级商学院,在MBB咨询摸爬滚打,为什么还是做不好领导者
核心矛盾
商学院的知识和咨询的训练,教会了我们方法、框架、逻辑,却没教会我们如何让人心甘情愿地追随。管理者靠的是职位赋予的权力,领导者靠的却是人心的凝聚。矛盾就在于:我们常以为“头衔”就等于“领导力”,结果在实践里才发现,真正的领导力不是知识,而是远见、格局、表达与人心的合力。
正文
一、那一盆冷水砸下来的时候
场景还历历在目。和领导做公开分享,本来讲得有条不紊,他突然问我一句:“你说说,管理者和领导者有什么区别?” 我愣住了,脑子像被按了暂停键。吞吞吐吐挤出一句:“领导者是比管理者更宏观的角色。” 分享一结束,他冷冷地看了我一眼:“你读过全球顶级商学院,在MBB咨询待过,这两者都说不清楚?” 那一刻,心里像被泼了盆冰冷的水。 原来,我自以为在名校和名企积累了不少“光环”,可真正落到一个关键问题上,居然答得这么空泛。领导接着点破:“你答不出,不是因为突然,而是因为你平时根本没思考过。” 那天之后,我突然醒悟了。读书、培训、项目经历,再耀眼,如果没有化成内在思考和行动,终究只是摆设。真正的差距,不在于知识,而在于有没有用心沉淀成自己的判断。 所以啊,别急着用学历和履历撑门面,你要让别人心服口服,靠的永远是清晰的思考和真实的行动。
二、为什么懂了方法,却带不好人
很多人以为领导力就是技巧:开会怎么布置,绩效怎么评估,激励怎么设计。可偏偏,这些方法学到了,套用起来,却总是四不像。 弗洛伊德提醒过我们,真正支配外在选择的,是内在冲突。很多时候你不是不会方法,而是心里没想透:你到底是管人,还是带人? 管理者,靠的是自上而下的任命,职责、资源都来自组织;领导者,靠的是自下而上的拥戴,力量来自追随者。你要别人跟随,不是因为你手里有多少权限,而是因为他们信你、愿意走你的路。 布迪厄说过,圈层比个体意志更能决定上限。可讽刺的是,圈层里的晋升机会常常把人推到管理岗位上,可人心没服气的时候,再多技巧也救不了场。 说白了,如果只是想当“管事的人”,顶多维持住秩序;可要想让团队真正走得远,你必须先学会当“让人愿意追随的人”。 下次再遇到困惑,先别急着找“方法论”,先问自己一句:我的团队跟我,是因为职位,还是因为信任?
三、远见,领导者的必修课
你跟随过谁,往往不是因为他职位高,而是因为你觉得他看得更远。毛泽东在《论持久战》里,把战争的阶段、走向、结果推算得清清楚楚。那种看穿未来的眼光,让人心甘情愿地追随。 远见是什么?就是能在当下的喧嚣里,看清事物的本质、抓住主要矛盾、顺着因果律推到未来。就像我曾劝亲友不要买某互金巨头的股票,因为本质上,它不过是高杠杆撬动信贷余额的机构,迟早会被监管叫停。结果,果然没能上市。 《国富论》里,亚当·斯密强调过分工和规律。规律看清了,未来就不会太模糊。领导者的远见,不是“我猜的”,而是基于规律的判断。 那我们能做什么呢?很简单,学会剥掉表象,看事物的“是什么”。不管是公司战略,还是团队矛盾,先搞清楚本质,再看当下最棘手的矛盾在哪里,最后去推因果链。这样,你说出来的话,才不是空想,而是有底气的判断。 别怕慢,真正的远见不是灵光一现,而是日积月累的思考框架。
四、格局,决定你能带多少人
哪怕你能看见未来,如果心里只有自己,也没人愿意跟着你。托克维尔在《旧制度与大革命》中写过,真正的变革者,不是因为他有权,而是因为他胸怀整个社会。 想想看,如果一个人目标只是年薪百万,达到后就迷茫了;而另一个人说,他是“为了国家制造业有出路”,哪怕在困境中也要坚持。你更愿意追随谁? 很多人卡在格局这关。志向太短,眼光只看自己;胸怀太窄,利益只顾小团体;气度太小,经不起别人比自己强。刘邦能承认“计谋不如张良”,还能用人不疑;崇祯则疑心重重,结果自缢煤山。格局的差别,命运的差别。 那我们能练什么呢?很实在的方法是“多往上走一步”。眼前做一个岗位的事,就想想部门会怎么做;部门的事,就想想公司会怎么看。哪怕志向、胸怀、气度一时练不出来,至少能在表象上,让人觉得你考虑更全面。 久而久之,外在的格局感,会反过来塑造内在的格局。
五、表达,领导者的扩音器
奥巴马靠演讲入主白宫,雷军靠演讲让小米有了粉丝文化。领导者如果不会公开表达,就像“酒香埋在巷子深”。 我自己当年也怕得要命。第一次要做项目汇报,紧张到说不出话,差点把机会推给下属。领导不允许,我被逼着练了一整周,嗓子都哑了。可就是那一次,让我发现:演讲能力,真的是能练出来的。 卡耐基说过,人类成功85%靠沟通。沟通不是说得多,而是能让人听懂、愿意听。表达要精准,逻辑要清晰,还要注意上下文。聆听同样重要,表情、语气、上下文,都可能决定对方的反应。 你可以从最简单的训练开始:每次开会前,先把要讲的逻辑写清楚;说的时候,注意眼神交流,哪怕看对方鼻子和嘴巴之间,也比东张西望强。慢慢地,你会发现,表达变成了你的扩音器,把你的远见和格局放大,让更多人听见。
六、为什么读过顶级商学院,依然做不好领导者
答案其实不复杂。因为商学院和咨询教给你的,是框架、方法、逻辑;可领导者需要的,是远见、格局、表达、信任。这些东西,课堂给不了,案例分析也带不来,只有时间和真实处境能逼出来。 《乌合之众》写道,大众心理常常压倒个体理性。团队也一样,如果你只是带着知识和技巧,却没有让人愿意追随的力量,再漂亮的框架,也会失效。 领导问我“管理者和领导者有什么区别”的时候,我当场答不上来,正是因为我以为方法论就够了,却忘了真正的领导力靠的是人心。 这也是我要提醒正在职场路上的你:别急着追求“管理动作”,先学会成为让人信赖的人。哪怕没有头衔,你的远见、格局和表达,已经让你具备了领导力。说白了,头衔是任命的,领导力是赢得的。 所以啊,读过商学院也好,进过咨询也好,不要急着贴上“领导者”的标签。给自己定个小规矩:先做一个说话有风度、做事有温度、灵魂有厚度的人。这样,你就走在了真正的领导路上。 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参考阅读
《论持久战》 毛泽东
《国富论》 亚当·斯密
《旧制度与大革命》 托克维尔
《乌合之众》 古斯塔夫·勒庞
《人性的弱点》 卡耐基
《文明及其不满》 弗洛伊德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