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今年就业太难了!不想送外卖,去做自媒体可行么?
2025-09-06

主题
今年就业太艰难了,自媒体能不能成为出路?

核心矛盾
很多年轻人面对就业困境,不想进工厂,不愿送外卖,想靠自媒体改变命运。但矛盾在于:自媒体看起来人人可做,实际需要长期积累和极强的不确定性。梦想和现实之间,隔着运气、资源和心态的鸿沟。

正文

一、两个故事,揭开幻觉与真相
把时间拉回到那个冬天,小王端着酒杯,心里翻涌着委屈。他离开过,折腾过,最后又灰头土脸地回到原来的工作室。起初他觉得自己写得好,凭啥只拿15%的分成。可真出来自立门户才发现,原来文章的价值不是写得多灵性,而是背后品牌的多年积累。他写得再漂亮,没有渠道,没有粉丝,文章就是砸在石头上的水花。说白了,离开平台,他啥都不是。

小张的经历又是另一番景象。他在电视台里被压制得透不过气,文章不是被毙掉就是被改得面目全非。于是他咬牙自己干,自媒体写了几年,收入虽不算惊人,但自由多了,心态稳了。那种“不用看人脸色”的畅快,抵过了收入的不确定。他懂得,所谓的稳定,其实只是幻觉。与其在体制里等被裁,不如主动跳出去拥抱不确定。

同样是自媒体,两个人完全相反的结局。这是不是很矛盾呢?可这才是最真实的写照。很多人失败了,少数人熬出来了。关键差别不在能力,而在积累和耐力。那我们能从中学到什么呢?最重要的一点,就是别被短期的幻觉骗了。

二、自媒体的门槛,低得危险
表面看,自媒体谁都能做。只要有个账号,会写字,会拍视频,就能开张。可这恰恰是它的危险。纳瓦尔说过,代码和媒体是这个时代最大的杠杆,因为它们无需许可,能无限复制。听上去很美妙,但复制多了,就意味着红海。

眼前浮现出这样一幕:短视频平台上,无数人对着镜头讲美妆、聊汽车、分享健身。有人几百万粉丝,有人发了一百条视频却没人看。差距并不是水平,而是能不能把内容熬到积累成“声望”。布迪厄提醒我们,社会资源的积累比个体意志更决定上限。换句话说,你写得再好,没有足够的沉淀,也很难被看见。

这是不是就没机会了呢?也不是。传播学研究表明,信息扩散遵循“六度分隔”规律。只要你足够坚持,哪怕一个细分小领域,也可能被对的人看到。但代价是极高的时间成本。说白了,自媒体的门槛不是开始,而是坚持。很多人一上来就想靠它养活自己,结果心态炸了。更稳的做法,就是先别辞职,把它当成长期副业来熬。

三、赚钱,本质上是三条路
亚当·斯密在《国富论》里强调过,分工让效率提升,也让资源更集中。到今天,赚钱依然绕不开三条路:稀缺的才智、极好的运气、能伺候人的服务。

仔细想想,你身边混得特别好的朋友,大多不是最聪明的,而是敢冒险的人。冒险意味着一次次试错,把路走窄再调头,像古人出远门,不断打听前方情况。聪明不够用,胆子更关键。运气也一样,能让普通人直接站到风口。很多自媒体博主的成功,说穿了就是某篇文章刚好踩中了时代情绪。

可这并不意味着普通人没机会。社会学家齐美尔说过,现代社会最大的机会来自“服务”。无论你写的内容是不是顶级,哪怕只是持续提供陪伴感,也有人愿意买单。那些把自媒体当服务,而不仅是表达的人,往往更容易走下去。

那我们该怎么办呢?先别去赌那一夜爆红的运气,把注意力放在能长期提供的价值。哪怕只是写下工地生活、货车见闻,也能聚起一群共鸣的人。

四、就业困境下的错觉与真相
眼下的就业环境,让很多年轻人慌了神。送外卖怕被看不起,进工厂嫌没前途,于是把自媒体当成唯一的救命稻草。可托克维尔在《旧制度与大革命》里观察到,变革不是一蹴而就的,而是长期结构积累的结果。自媒体也一样,它不是一条捷径,而是另一种长期主义。

设身处地去体会,如果你是刚毕业的学生,从没写过东西,就想靠自媒体养活自己,那几乎注定要摔跤。因为没有经历过项目的完整周期,没有在职场被毒打过,你写出来的东西很难打动人。生活经验不足,文字就显得肤浅。一眼就能看出,空洞的表达缺乏厚度。

那是不是就不该去做呢?也不是。自媒体最大的价值,也许不是赚钱,而是训练。它能逼迫你整理思路,让大脑逻辑更清晰。你写得越多,越能发现自己的漏洞。就像锻炼肌肉一样,写作是锻炼大脑的最好方式。

五、红海时代,机会在哪里
很多人说,现在自媒体已经是红海了,进去没有希望。但历史学家汤因比提醒我们,文明的兴衰取决于能不能找到新的精神支撑。人类对精神内容的需求,是永远没有尽头的。

这意味着什么呢?哪怕大环境竞争再激烈,总有新的细分领域能长出来。有人专门写公务员考试,有人记录货车司机的漂泊,有人分享旅行社的故事。他们没有巨资砸流量,只是凭着长期输出,把一个点挖透。

这情形,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农夫种田。大田里是红海,你可能挤不进去。但你在自家院子里开垦一片小菜园,慢慢种,慢慢收,总归能吃到自己的粮食。对普通人来说,这就是最实际的机会。

所以说,不要奢望一步登天,把心态放在“细分”和“长久”。能养活自己,能给生活增添可能性,就已经够了。

六、该不该冲,自有答案
说了这么多,最终问题还是回到最初:今年就业太艰难了,不想送外卖,去做自媒体可行吗?答案其实很简单:业余可行,全职别冲动。

写作和表达,本身就是成本极低的冒险。它能让你提升自己,还能打开一些意想不到的门。可偏偏,若一上来就背上养活自己的压力,心态很快会崩。等你发现写得越多越没人看,或者读者挑剔到让你崩溃,那时候再想停,已经被困住了。

那最稳的做法是什么呢?先找一份正经工作,哪怕是工厂、公司,都行。在职场里积累经验,同时用业余时间写,慢慢熬。等内容有了起色,再考虑是否转全职。这样一来,就算自媒体没做成,你也不会摔得太疼。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
参考阅读
《国富论》 亚当·斯密
《旧制度与大革命》 托克维尔
《文明及其不满》 弗洛伊德
《文化与社会》 布迪厄
《历史研究》 汤因比
《纳瓦尔宝典》 纳瓦尔·拉维坎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