知乎高赞:自控力极差的人如何自救?
2025-09-06
主题
自控力差的人,如何走出泥潭
核心矛盾
人明明知道什么对自己更好,可偏偏在关键时刻被冲动牵着走。说要减肥,手里还拿着奶茶;立下flag,却一再拖延。矛盾就在于:大脑同时存在两个系统,一个负责理智克制,一个负责及时行乐,而我们常常被后者打败。问题不是“不懂道理”,而是意志力的储备和使用出了偏差。
正文
一、明天永远是明天
你是不是也常有这种经历:躺在沙发上,暗暗决定明天要运动,可第二天一睁眼,又给自己找了新理由。嘴上说着要看书,手却不自觉刷着短视频。那一瞬间,你清楚自己该干什么,但就是动不了。
这并不是你“懒”,而是大脑在搞鬼。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凯利·麦格尼格尔在《自控力》里解释过,人的前额叶是意志力的中枢。它分管三股力量:“我要做”“我不要”和“我想要”。问题是,另一边的冲动系统也在使劲儿拉扯。你想健身,但那块蛋糕就在眼前。你想专注,但手机的叮咚声让你分心。
那我们该怎么办呢?先别急着骂自己没用。意识到这是大脑的两套系统在打架,你就不会再全盘否认自己。说白了,你需要给前额叶更多支持,让它的声音更有力。
二、自控力其实是会“累”的
罗伊·鲍迈斯特做过无数实验,他发现自控力就像肌肉,用多了会疲惫。你在超市货架前挑洗衣粉,意志力被消耗掉一部分;你强忍着不去回复微信,又消耗一部分。到最后,当真正重要的任务来临时,你已经没有多余的力气了。
这解释了一个常见画面:白天一切照常,下班后却爆吃零食。不是你突然变懒,而是意志力被用光了。鲍迈斯特提醒过,把重要的事情安排在自己意志力最充足的时段,才不会被拖垮。
那段时间可能是清晨,也可能是夜深人静。关键是认清规律,把好钢用在刀刃上。别再把黄金时段浪费在无关紧要的小事上。
三、做好事后更容易“放纵”
有趣的是,心理学家发现,人做过好事后反而容易放纵。比如今天跑了五公里,晚上就觉得多吃点没关系;上午认真开了会,下午就开始刷剧。这个现象叫“道德许可”。
贝努瓦·莫林做过实验,学生们在强烈反对性别歧视后,反而更倾向于招聘男性。为什么?因为他们潜意识里觉得,自己已经“证明”了正直,现在可以放松一点了。
说白了,每次你给自己贴上“我很棒”的标签,就可能在下一刻掉进“我可以放纵一下”的陷阱。要破解这个陷阱,办法就是去掉“好坏”的道德标签。不要因为今天运动了,就觉得放纵自己是奖励。真正的奖励,是离目标更近一步。
四、情绪低落时最容易失控
你有没有发现,越焦虑的时候,越容易拖延。越郁闷的时候,越想吃甜食。其实这是大脑在寻求即时奖励。压力荷尔蒙会让多巴胺系统格外兴奋,你会迫切想要找点快乐来抵消不适。
这就解释了,为什么工作进度落后的人反而更容易继续拖延。因为直面压力太痛苦了,逃避带来的短暂快感更有诱惑力。
那该怎么破呢?学会在情绪低落时,给自己一个非破坏性的出口。比如去跑一圈,哪怕只是十分钟,也能释放掉荷尔蒙积压的压力。或者写下此刻的感受,把混乱的情绪落在纸上,心就会安静一些。别让“想快乐”这个本能把你推到更深的泥潭里。
五、群体的力量,比你想象的大
《乌合之众》里写道,大众心理常常压倒个体理性。你看见别人打哈欠,自己也跟着打;别人下单了一个没必要的东西,你也心痒痒。大脑里有一类“镜像神经元”,专门模仿别人。
所以,你的自控力并不是一个人的战斗。身边的人,决定了你能走多远。你和经常健身的人待在一起,下次就更容易跟着去健身房;你身边全是熬夜刷剧的人,想早睡就更难了。
换句话说,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不是一句空话。要想自控力更强,就得有意识地靠近那些自律的人,哪怕只是模仿他们的一部分习惯。环境的力量,比你的孤军奋战更可靠。
六、意志力是可以训练的
说到这里,很多人可能会问:那我自控力这么差,是不是没救了?答案恰恰相反。意志力和肌肉一样,可以通过训练变得更强。
凯利·麦格尼格尔介绍过四种方法:睡眠、冥想、运动、呼吸训练。睡眠是给前额叶充电,冥想是训练专注,运动和呼吸则能提高心率变异度,让你更快恢复平衡。
比如,每天花五分钟静坐,专注呼吸,就能慢慢提高大脑的自我调节能力。或者每天用二十分钟进行深呼吸练习,把呼吸频率降到每分钟五次左右,你会发现自己更能控制冲动。
这听起来简单,但积累下来,就是巨大的改变。别把意志力当成天赋,它完全可以后天锻炼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参考阅读
《自控力》 凯利·麦格尼格尔
《乌合之众》 古斯塔夫·勒庞
《文明及其不满》 弗洛伊德
《社会学的想象力》 C·赖特·米尔斯
《拖延心理学》 简·博克、莱诺拉·袁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