裁员下的深圳
2025-09-06
主题
裁员下的深圳:寒冬里的无声较量
核心矛盾
个体想要凭借努力换来稳定,但时代和企业的规则不断摇摆,把人的付出一次次抛在地上。矛盾点在于:我们以为努力能换到安全感,可现实却告诉我们,唯一能依赖的,是不断提升的个人竞争力。
正文
一、热浪和寒冬的交错
七月的深圳,空气热得像要融化了,可职场里刮起的却是刺骨的寒风。一个硕士毕业五年的年轻人,先后进了国企、互联网大厂和头部券商,本以为每一步都在往上走,却没想到,这三家公司同一年都挥下了裁员的刀。人还在工位坐着,心里已经像被提起了绞索。弗洛伊德提醒我们,内心冲突常常决定外在选择。表面上大家还在装作若无其事,实际上心里都在盘算着:下一个会不会就是我?说白了,裁员就像一面镜子,把我们原本想遮住的不安都照了出来。面对这种寒冬,能做的或许不是自责,而是承认环境已经变了。
二、央企的温水和裂缝
一开始的国企,表面看稳如泰山,可裂缝早已悄悄出现。42岁的HP姐姐,温柔能干,带团队、养孩子都不耽误。她以为合同能续上,结果却换来两个月补偿金。她说“算啦,回家陪儿子喽”,语气轻描淡写,可那背后是生活压力的沉重。30岁的SH姐姐,更是焦虑到夜不能寐。她一直自信满满,觉得自己是最厉害的,直到裁员的刀架在脖子上,才发现外面的世界比她想的残酷。布迪厄提出,圈层往往比个人意志更能决定上限。国企这口温水,曾让人以为能一辈子安稳,可现实是,任何组织都有自我优化的冲动。最稳妥的做法,不是抱怨,而是随时准备好把脚伸到新的圈层里。
三、大厂的优化和幻觉
换到互联网大厂,裁员不叫裁员,换了个词——优化。CX哥学历漂亮,能力过硬,可因为不爱加班,就被推上了优化名单。老板席间还推杯换盏,画未来的蓝图,第二天就在离职证明里写上了“被动离职”。《乌合之众》写道,大众心理常常压过个体理性。优化这两个字,本身就是一场心理暗示,企业把责任巧妙推开,留下的是员工的自我怀疑。CX哥没有骂人,转身就去做股神,靠楼王老丈人的资源过上了另一种生活。换个角度去感受,这既是荒诞,也是现实。裁员并不总是能力问题,更多是成本计算的结果。那我们该怎么办呢?别轻信所谓的“平台光环”,算清楚自己的时间和价值,才不会被幻觉困住。
四、券商的羞辱和抗争
到了头部券商,本以为能靠金融科技撑起未来,结果敏捷转型让老员工成了眼中钉。后台小哥,学历背景出色,能力也不差,偏偏被按在地上羞辱:加班、降薪、绩效为零,甚至被调去客服中心接电话。托克维尔在《旧制度与大革命》中观察到,变革往往来自长期的结构积累,而不是突然的爆发。券商的逻辑,就是用新来的人替掉老的,把“降本增效”作为革命旗号。说白了,这不是能力的否定,而是制度的重组。面对这样的局面,你能做的只有两件事:要么忍,要么走。后台小哥最后签下解约协议,他说“再拖下去,只会耽误找工作”。这句话很戳心:有些战场,不值得你拼命。
五、个体的无力和选择
当裁员名单贴上名字时,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怀疑自己:是不是我不够努力?是不是我不够优秀?可历史学家们提醒过,制度的惯性往往比英雄个人更有决定力。一个小小的裁员决定,就能压垮几十个家庭,这不是个人的问题,而是时代的逻辑。那我们真正能做的是什么?正如亚当·斯密在《国富论》里强调,分工和竞争才是市场的根本。对于个人来说,不是求稳,而是保持竞争力。哪怕你暂时被推下台,也要有随时能再站起来的本事。别急着否定自己,把这当成一次换赛道的机会吧。
六、独活的勇气和智慧
最后的坚持者,把自己称为“独活”。这两个字里有苦,也有勇。她说,“我是互金独苗,也是硕果仅存的女性”,听着有点辛酸,却也透着一股子韧劲。福柯写过,权力无处不在,它通过无形规则塑造人。同样,裁员也是一种无形的权力,它逼迫我们重新定义自己。活下来,本身就是一种胜利。说白了,职场没有绝对的稳定,只有不断调整的自我。那最稳的做法,就是别把希望全压在公司身上,而是养成自己的护城河。哪怕被迫独活,也要活得干净彻底,活得有选择。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参考阅读
《国富论》 亚当·斯密
《旧制度与大革命》 托克维尔
《文明及其不满》 弗洛伊德
《乌合之众》 古斯塔夫·勒庞
《规训与惩罚》 米歇尔·福柯
发表评论: